近日看到中原地產在其網站上發放的資料,顯示於剛過的11月,一手私人住宅之交易金額比二手的大,前者是185億元,後者為150億元,即一手比二手多35億元。
這有甚麼特別?沒有甚麼大不了,只是近年未出現過這現象,對上一次是在2002年和2003年,就算以每月計近22個月亦沒有見過。
這引起筆者之好奇心,以及考慮下列問題:
(甲)一手成交金額比二手的大(注意:不是多一兩個百分比,而是23%),是否表示開發商在積極「散貨」?若是,這又代表甚麼?
(乙)究竟一手成交金額相對二手的比率,與市場情況有沒有一些關連呢?
先答第二個問題,而答案是:有點關連。這就是經濟及市場狀況較好時,一手之成交金額相對二手的比率傾向比平均的低,如這比率在1996年至1997年期間連低標準差水平亦不及,又或自2004年比平均值低。
相反,經濟及市場狀況較差時,這比率頗高,如1998至2001年,甚至大於100%,如2002至2003年,即一手之成交金額比二手的還高。
市況不明 發展商快去貨
上述亦可這樣理解:一手市場之開發商興建住宅樓盤大多是為出售,拿着過萬個單位收租並不是他們的「那杯茶」,即好市時固然要賣些樓套現(若全部收起不賣,那年的業績未必夠好,到頭來會影響其股價,可能得不償失),市況差更要套得快好世界。
據此,二手市場狀況才是成熟樓市的照明燈,經濟旺,物業買賣自然多,要靠二手貨源才能滿足需求,經濟逆轉,物業買賣自然少,一手所佔比例亦因此提高。
再者,1997年前之好市,亦令開發商進取入地興建住宅,這批貨剛好遇上之後的淡市,降價促銷便導致一手交易額佔重比例。
至於第一條問題,近期一些一手樓盤的銷售過程,確似有些快速去貨之心,尤以非核心區域的。為何?從宏觀角度看,全球主要經濟體系,包括歐美、日本及中國,都有着不同程度的困難甚至困境,加上香港房屋政策由「少產」轉換傾向「多產」,積極放售部份樓房乃人之常情。
有懷疑,又有風險,套現拿多點現金,正常過正常。
鍾維傑
「地產得」獨立房地產分析網站 http://www.Real-Estate-Tech.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