驕傲重來

驕傲重來

電影的威力,真驚人。
魏德聖七億巨著《賽德克.巴萊》奪得金馬獎最佳劇情片,票房達八億,更大的影響力在民間發芽。電影大量角色由原住民飾演,當中演「反派」的鐵木瓦力斯的馬志翔、演川野花子的羅美鈴二人同為原住民,前者更是來自賽德克族。戲上映後,原住民那種消失近百年的民族自尊回來了,他們穿民族服上電影院、逛街。曾幾何時,他們連承認自己是原住民都不敢。

記者:何兆彬
攝影:陳盛臣
Makeup&Hair:ReghanWong

曾以為自己是泰雅族

原住民的遭遇,有點像美國黑人。剛才說「曾幾何時」被欺壓,也不準確,原住民被欺壓的歷史,其實一直發生。
馬志翔:「從前大家叫我們山地人,那如果你叫我山地人,我是否該叫你平地人、海邊人?」近年台灣開始使用的「原住民」一詞,較沒帶貶意。事實上,羅志玲說她這一代的原住民本來甚至對霧社事件也所知不詳:「我們國小課本只有三行字:『1930年2月17號,莫那魯道率領300族人,發起霧社事件。』就只有這樣子。」小時候,她甚至已對這段歷史有誤解:「霧社事件是發生在台灣中部,我是屬於北部的泰雅族,老一輩因為被日本人統治過,對日本又愛又恨,像我阿嬤,她小時候上日本學校,所以平常會哼一些日本歌謠,我小時候還聽說有人嫁到日本,那時候我還很嚮往:怎麼有人可以嫁到日本?因為我不知道這段歷史。到後來我才知道日本人來統治過,要『理蕃』,所以才出現通婚。」
馬:「發生霧社事件後,日本人把它保密了,很少人知道。可能有漏出去,但只有埔里幾個人知道,直到國民黨來台灣的時候才知道。國民政府一直把莫那魯道當成是抗日英雄,其實我們回到當年,真的是抗日嗎?還是文化上的衝撞?因為我這邊的老人家都不知道霧社事件,我是直到長大以後才知道。」馬志翔憶述,他讀書時課本裏面寫的是「泰雅族的莫那魯道」,連歷史課本都搞錯,「但今天已被證明是賽德克族,我也曾經以為自己是泰雅族,連我身份證上都寫泰雅族!這是因為日佔時代,把泛泰雅族(按:賽德克、泰雅爾、太魯閣族)全部統稱為泰雅族。我一直以為自己是泰雅族,直到長大才知道是賽德克,我趕快去改身份證!」

■馬志翔說,小時候還會看到紋臉老人,屋外架子猶在(頭骨則沒收了)。

■上集講到花岡一郎(日本教育長大下的原住民)在最後關頭,決定協助賽德克人抗爭,忠義兩難全,下集,二人最後在雨中自盡,壯烈非常。

給你文明,逼你改姓

日本人給原住民文明,但禁止他們出草(獵頭)、紋臉等傳統,也許這就解釋了為何原住民對日本人既愛且恨。1949年國民政府來台,卻要他們改名換姓,原住民被外來客一次又一次的欺壓,馬志翔:「我們的名稱很多都並不真確,譬如說,我為甚麼姓馬,那是因為國民政府來的時候,我的阿公叫Ma-lik(音譯),國民政府就說:好,那你就姓馬!可是國民政府要我阿公的舅舅改姓黃,一代一代下來,就會有問題,譬如說通婚。這是因為不了解,後代要很小心,如果我們談戀愛,要問清楚她的祖先!所以你要認識你自己是誰。沒辦法,那時候被那麼大的國家統治機器壓迫着。」羅美玲說,傳聞還有用抽籤來決定姓甚麼的,馬志翔答:「有很多種!抽籤的也有。」難怪有說原住民恨國民黨,比恨日本人更多。台灣原住民一度是原始部落,只有語言,但沒有文字,今天的原住民依然有民族姓名,寫時,則用羅馬拼音(或另有中文拼音)記下。馬志翔:「我族名叫UminBoya,前者是我的名字,後者Boya是我父親的名字,我是Boya的小孩。」受歷史洗禮,他說阿嬤(阿嫲)輩都抱怨:「日本人來了,要我們學日語,國民政府來要我們講國語,民進黨執政又要我們講台語,好累呢!」
今天,身高6呎2吋的馬志翔是職業演員,年輕人偶像,但年少的他常因原住民身份被欺負,「因為我很小就去平地念書,班裏只有我一個原住民。有人說:『你好黑,我叫你小黑?』還有人問:『你家有電視嗎?』我會漸漸覺得:你是看不起我嗎?13歲國中時代,幾乎每天被罵『死蕃仔』就打起來。讀國中時有一天轉學,很多人特別在門口等着看我。我感覺是:我是熊貓嗎?」俱往矣!今天馬豁達的說:「如果我從小沒看過外國人,我會也一樣。」

■(左)馬志翔,台灣男演員,族名UminBoya。(右)羅美玲,歌手/演員,泰雅族人,族名YokuyUbaw。

■馬志翔飾演的鐵木.瓦力斯乃歷史人物,向來被視為親日派,是日本威逼利誘下「以蕃制蕃」的棋子。馬志翔接到此角色時一度抗拒,魏德聖說服他:就是因為馬志翔形象正面,才找他演。

驕傲,不是臭屁

電影上映,驕傲重來,本來原住民就最引自己民族為豪。「以往大家對原住民有一些印象,譬如說原住民野蠻、愛喝酒!但到了這部片,大家看到原住民怎樣看待自己的生命。要互相了解包容,我們才可以共同生活在這塊土地上,我們都是台灣人!我身為賽德克族,覺得很驕傲──我說的驕傲不是臭屁(按:囂張)。很多原住民看完之後,都覺得很開心,甚至穿原住民的衣服坐公車,去電影院!」他記得電影上映時,有一次參與宣傳活動,要穿着賽德克服在人群中公開走動,起初也怕自己會尷尬:「那天,我要從西門町的A點走到B點!我下面只穿丁字褲,剛開始我覺得:大家會怎樣看我?結果沒有耶,到達後,看到一幫記者,記者問:『你裏面穿甚麼呀?你這樣穿會不會自卑?會不會不好意思?』我本來以為我自己會別扭,但我覺得很驕傲。台灣很多原住民看完這部電影,也有這個感覺。」曾經一度,原住民這身份一直被壓抑着,「一直壓抑,你就不想當原住民,你會否認這個身份。但這幾年開始,有個轉變,你看阿妹(張惠妹)會說:我是來自台灣卑南族的!有些原住民敢大聲的說出來了,到了這部電影,大家重拾了身為原住民的喜悅,這是一件很棒的事情!」
羅美玲命運沒那麼悲慘。「只有一次,很久以前,我交過平地的男朋友,他媽媽說:『原住民都很懶,愛喝酒。』我有點生氣。」二人說:「導演常說一個比喻:彩虹上面有七個顏色,它們都是獨立的開來的,但他們在一齊,是多麼繽紛美麗,卻又不會互相干擾,台灣原住民有十四個族群。」

■《賽德克.巴萊》在台掀起所謂「台灣.賽德克學」。(上起)《導演.巴萊》、《真相.巴萊》邱若龍《漫畫.巴萊》。

「魏導人小志氣大」

張曼娟形容過魏德聖:「魏導是個極度有企圖心,又極度謙卑的人。」有人說他是瘋子,有人說他是賭徒,魏德聖到底是個甚麼人?二人與魏導相處年多,「導演可是個瘋子?」
「對呀,他是神經病呀!」馬志翔毫不思索:「他是漢人,但為了一個原住民的故事,花了十二年,人家會說:『你為甚麼不去寫自己的故事,要來弄我們的。』還會被罵!我記得他剛開始說:台灣竟然有這樣動人的故事,沒有人去說,他一動就十二年,這是一個堅持。」一路走來,電影製作時資金一度中斷,形勢十分艱巨,幾乎難產,「資金的問題一直壓過來,他有任性在,怎麼彎都不會倒,怎麼彎都不會斷!十個月以後,拍完了,你說這個傢伙厲不厲害?厲害!你說這個傢伙神不神經病,他神經病!但就是神經病的人才會令人感動嘛!」羅美玲:「導演令我很感動,因為他是漢人。其實身為原住民,我不知道有這件事情(霧社事件),就令我很羞愧了。」她爆料:「他在拍攝當中,一直覺得:其實上吊會死嗎?結果他想知道上吊的滋味,就用繩子把自己吊起來,但一手抓着不放……剛好那段時間有資金問題。我就說:『導演,如果你一時不小心,就怎麼了……媒體會怎樣寫你!』」
馬:「他很豪邁!人小志氣大,想事情都是:『我沒有退路了,我幹嗎退?往前走吧!』他一講起認真的事情,眼神是很兇的!台灣的導演很難有機會,他像關起來的獵犬,關太久了,準備好了,一有機會,就做!」

*《賽德克.巴萊》下集《彩虹橋》今日上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