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上短片,內地有一壯碩大漢,竟以編織頸巾聲名大噪。他的小店賣頸巾,本人乃編織高手,一邊做生意一邊努力加工製作,不斷生產,還向求教的少女指點幾招。天氣開始冷,毛織品送暖之餘,亦展示了手工藝之多變,招徠有道。別以為這名「圍巾男」目的在炒作或媾女,他已婚,妻子還十分欣賞:「老公,你好棒!」
沒想到今時今日,某一男士的興趣在這方面。從前賢妻良母基本條件是「針黹」好,遠近馳名靠女紅、刺繡、編織……一個人可做全家四季衣裳。現在大部份人連那個「黹」字也寫不出更不會唸。你有多久沒拈過針線?把甩漏的衣鈕補釘?在用舊(或稍厭)即棄的時代,針線當然淪落。只有日本,每年還有一日特別紀念和祭祀「已故」的針,定名「針供養」,十分尊重。
有讀者來信,解釋我們充滿疑惑的「縮沙」一詞。T解放(一九四九年)前住在廣州,百姓衣服都是買布自己做的,很少交給裁縫。做衣前將布料浸水一晚,晾乾才剪裁,一定縮水,而布料很普通多是棉紗質地,所以「縮紗」。此乃T之見解,不管是否可考,但當年的民生從中可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