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策透視:失緬甸 失印度洋! - 郭小民

國策透視:失緬甸 失印度洋! - 郭小民

多少事從來急。繼奧巴馬上周宣佈派遣國務卿希拉莉於上月底往訪緬甸,明年開始派遣駐軍到澳洲達爾文後,日本外相玄葉光一郎亦計劃於12月底往訪緬甸,美日前後腳踏足緬甸,更顯美國「叫吃」緬甸步伐已到「一萬年太久,只爭朝夕」的凌厲。

海上絲路必經印度洋

加上印度一直與緬甸關係極為友好,近期印度又插手南海問題,顯示自奧巴馬揚言美國不能做第二,希拉莉明確表示美國會重返亞洲後,美國在拓展亞太區的步伐日益急促外,更將亞洲太平洋區與印度洋的戰略地位連成一線。
目前,印度洋掌握全球50%以上貿易量,以及70%以上的能源交通運輸,因此印度洋、馬六甲海峽、南中國海這條運輸鏈的安危對中國的影響極大。美國除了負責馬六甲海峽運輸安全外,亦早於二次大戰後,租用位於印度洋的中部的英屬迪格加西亞島(DiegoGarcia),作為軍事基地;911之後更在吉爾吉斯建立軍事基地,與其遙相呼應,且積極拉攏印度,配合其在中東的軍事部署,幾乎掌控了整個印度洋。
緬甸位處印度洋東陲,是中國西南部直出印度洋最便捷的途徑,亦是中國擺脫馬六甲海峽困局,直接打通中東和非洲資源貿易的通道,相對於巴勒斯坦,可以更快捷往返中原與南中國各地。因此,自新中國成立以來,與緬甸的關係極為特殊,除了是東南亞國家中首個承認中國外,1955年中國能夠參與萬隆會議,便是由當時緬甸總理吳努從中周旋所致。
開展西部大開發計劃後,緬甸的戰略地位更為重要,照台灣東吳大學政治系教授劉必榮的說法,緬甸配合巴基斯坦、孟加垃,將中國西南和西北地區與南亞連接起來,形成面積達1400萬平公里,人口29億的「超級市場」,對中國大西北、大西南未來經濟發展影響重大。

中國資源戰略或受制

此外,緬甸亦是中國三條陸上「新絲綢之路」的南線接入要點,這條線路由土耳其經伊朗、巴基斯坦、印度、孟加拉、緬甸進入雲南昆明至達深圳,配合近年積極開通的滇緬地峽通道,通過緬甸港口,成為非洲、西亞經印度洋的水上新絲路,亦可以完全擺脫了馬六峽的困境。
然而,在中國對於被擱置的的水霸發電計劃只能異常低調處理,顯示中緬關係已現暗湧之際,今次希拉莉往訪緬甸,令南海問題已處於「劫活」形勢的中國,就恍如圍棋的中盤「打劫」,在中國認為穩健的地盤,於「眼位」投下一子,只要應對稍有差池,隨時整片被吃掉,令中國整個對外資源戰略、西部大開發的「活口」受到掣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