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在元朗新田永平村近150年歷史的法定古蹟「大夫第」,最特別之處是船形屋脊上精巧的佛山石灣人物陶瓷。有文姓後人向本報投訴指,今年9月起,古物古蹟辦事處為「大夫第」進行翻新工程,但使用高壓噴槍清理灰塵時,令屋脊的石灣陶瓷油漆脫落,質疑古蹟辦在復修過程中,未有確保歷史建築不受破壞,變相破壞古蹟。 記者:譚靜雯
記者日前到現場視察,「大夫第」幾乎被棚架包圍,正門牌匾已被帆布遮蓋,又張貼告示指維修工程將於今年底完工,現時需局部關閉。船形屋脊上的人物陶瓷,大部份也被帆布遮蓋,但仔細察看,發現部份陶瓷的油漆已剝落。記者從側門進入屋內,發現正廳兩邊的壁畫部份已脫落。
屋內裝飾糅合中西
「大夫第」由文頌鑾建於清同治四年(1865年),為傳統華南士紳階級府第建築,也是本港最華麗的傳統建築之一,以精巧建築裝飾而著名,這座建築物有豐富的彩繪、壁畫、木刻及人物陶塑等,前後都有廣闊的庭園,四周則有青磚牆環繞,當中最特別就是船形屋脊上精巧的人物陶瓷,由廣東佛山石灣文如璧窰燒製,而屋內拱門上的彩繪玻璃則受當時西方的建築特色影響。
早年政府為了保留「大夫第」,在同區以另一幅地皮向「大夫第」業主換取業權,業主取得地皮後就發展為私人屋苑大夫第花園。「大夫第」在1978年列為歷史建築,修葺後開放予市民參觀。
發展局回應指,建築署現正於「大夫第」進行定期修繕工程,承認過程中須使用「適當加壓清水」清洗屋頂瓦面,至於屋脊上的石灣陶塑則需要原貌保存。但發言人強調,承建商於清洗過程中,並未觸及石灣陶塑或導致燒製於陶塑表面的琉璃彩釉脫落,強調古蹟辦聯同建築署於工程中一直嚴守保育原則,確保大夫第的文物原貌保存,避免造成任何破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