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香港特首的施政報告針對時弊,大篇幅討論房屋政策。香港地少人多,居住問題始終不易解決,醫療界亦有類似困難。
上世紀八十年代初,公營醫院地方不敷應用,香港政府支持多項醫院擴建工程,其中包括瑪麗醫院的K座和J座新翼大樓。K座樓高二十多層,包括病房和手術室,是當時全亞洲最高和最先進的醫院建築。瑪麗醫院位處山邊,平地不多,向高空發展是逼不得已的策略。醫院人流大,超高醫院的常見弊病是升降機不足,長期客滿兼層層停,影響工作效率。另一方面,雖有多層停車場,因人多車多,車位嚴重不足;間接造成交通阻塞,諸多不便。
J座樓高十層,地下是急症室,上層是精神科病房。骨髓移植中心位處J座八樓,是全醫院最清潔的地方。移植病人的抵抗力非常低,須接受嚴謹隔離。骨髓移植中心麻雀雖小,卻五臟俱全,有十張病床和日間護理中心;加上醫院其他設施,瑪麗醫院每年進行成人及兒童移植約一百四十宗。但受地方和資源所限,此數已多年沒有增長;隨着骨髓移植服務的需求日增,病人輪候移植的時間有增無減,情況嚴峻。
J和K兩座大樓在89和90年先後啟用,轉眼已超過二十年。隨着醫療科技急速發展,龍頭醫院的很多設施都急待更新。醫院地方嚴重不足,就算有新儀器亦沒有地方安置,情況嚴重。多年前有計劃擴建瑪麗醫院,已獲批准,隨時上馬。可惜受到保育問題困擾,計劃最終被擱置,非常可惜。全院醫護人員和病人都非常失望,環境和設備改善遙遙無期,員工士氣大受影響。
現時私家醫院的情況亦同樣不理想,病床嚴重不足,急症病人被迫接受轉送附近的公立醫院,加重公營醫療系統負擔。與瑪麗醫院的遭遇相似,養和醫院的擴建計劃受阻延。無論是公營或私營醫院病人,同是苦不堪言,醫護人員也感無奈!
養和醫院副院長 梁憲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