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戲曲舞台出現一種奇怪的裝束,角色一踏進春秋戰國領域,頭上便長出高聳入雲的摩天樓,製造帝國大廈幻象的有時是帽子有時是髮型,像透《天線得得B》那些騙三歲小童開心的怪物,互相靠頭殼頂不同形狀的接收器傳遞訊息。對上一次看越劇見到這種誇張打扮,是趙志剛主演的《趙氏孤兒》,身材不高的他適逢中年發福,頂着比腰還長的寶塔出生入死,不但教人懷疑高跟鞋穿錯了地方,還營造與劇情不符的滑稽感,顧着分心觀察奇景,根本忘了為劇中人的義舉掉眼淚。《韓非子》既然以秦始皇一統天下前夕作背景,這方面難免看齊,劇照裏錢惠麗俊美的臉龐上面安裝了神主牌,未成曲調先替壯志未酬的大學士招魂。
出人意表的是,除了這個引起不安的造型,整齣戲可以挑剔的竟然只有頻頻出現的大鵬展翅肢體動作,和過場介紹劇情那把來自電視劇的偉大男聲,其餘不論情節鋪排、舞台調度、唱腔設計和唱詞,都有水準以上的佳績,記憶中近年沒有哪一齣新戲,令人看得如此津津有味。配樂層次的豐富,也是一次成功的嘗試─越劇向來不避諱採用西方樂器伴奏,《紅樓夢》便乾脆有名正言順的交響樂版,但編曲能夠這樣有系統地糅合中外優點,確實並不常見,第二場的兩段男女主角二重唱,尤其一新耳目。男聲的演講,於是更加不可原諒,不要說越劇本來就有以幕後和唱交代故事的傳統,七字四句把前因後果說得清清楚楚,齋打字幕也比出動大聲公合情合理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