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時代是精緻還是粗糙,有時要看細節。
譬如明末,不論如何黑暗,還有瓷器、檀木傢俬,石濤和八大山人的水墨畫。從藝術的角度,在這個時候,崇禎皇帝為腐朽的明朝殉葬了,但石濤和八大,卻開啟了中國畫的現代風氣。
既是衰亡,也是新生,就像一株朽木,枯死的樹幹,擎立着青苔的新綠。
民國時代有許多翻譯的外國文學,還有外國明星,看看那時的譯名,童星ShirleyTemple,叫鄧波兒,女明星叫費雯麗,小說「飄」裏的人物,女主角ScarlettO'Hara,譯做郝思嘉,男主角RhettButler,叫白瑞德。
洋人都取了中國化的譯名,冠以中國姓氏,切合角色身份,有修養和貴氣,換作今日,死腦筋的都只會直譯:斯卡利特.奧哈拉;里特.巴特勒;哪一個時代有靈氣、有想像力,賢愚優劣,由幾個譯名顯示的風氣立判。
費雯麗,香港叫慧雲李,因為滬語用上齒咬搭下唇,剛好唸得出英文的那個V字,而廣東話V和W的發音不分,其中差異,剛好顯示了滬港語言的文化,分歧就分歧好了,換了今天許多蠢材,就會覺得「混淆」,非要「統一」不可。
福爾摩斯的原名SherlockHolmes,由於小說由福建人林紓最先推介,閩南話沒有F這個音,所有的F,都唸成H,所以福爾摩斯,是閩南話的音譯,而華生(Watson),閩南音的那個「哇」,也剛剛好。
西洋的翻譯,以福建人林紓最早,上海人即刻趕上來,廣東最遲。這三個地方沿海,最早得西方文明開化,民國的譯名,就有滬閩這兩大語音的派系。民國三十八年,這兩個地方都陷落,由香港的廣東人來繼後。所以福爾摩斯、費雯麗、慧雲李,兩個洋名,三種翻譯,也側照了中國百年文化史的一縷光芒,在那個時代,人心崇尚善美,還沒墮落為畜牲,所以,連西洋的名字也披上一陣光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