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影話:《加勒比醉愛日記》社會是現實的,現實是殘酷的

蘋影話:《加勒比醉愛日記》
社會是現實的,現實是殘酷的

我沒有看過亨特湯普森的小說,不知道電影是否忠於原著。導演布魯士羅賓遜用底片較小的十六毫米菲林拍攝,經放大後畫面現出粗粒效果,給人一種較粗獷的懷舊風格。新聞工作者如果寫小說的話,最直截了當的是把自己的所見所聞記錄下來,然後再加一點想像和自由發揮,紀實成份較多,虛構成份較少。但在亨特的情形來說,又未必盡然。尊尼狄普在片中成功在聖胡安星報謀得一份職位,但現實生活裏,亨特並未獲該報館聘用。
社會是現實的,現實是殘酷的,所以許多人要喝酒,是消愁也好,是找靈感也好,反正是要喝。片中那個被報館解僱但徘徊不肯離去的流浪漢似的前僱員,閒時會播放希特拉的演講唱片聲帶,也會蒸釀濃度極高的土炮。反正不喝白不喝,一醉能消萬古愁。在一個白人剝削原住民的國度,當地居民當然不開心,有良知的白人亦不會開心。本片最成功的地方是,在貧困的生活中反映了生活的趣味和幽默,是苦中作樂,也在貧困的生活中反映了有錢人的奢華和貪婪,是有的放矢。
撰文:黃國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