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金管局早前要求人民幣參加行運用清算行在滬兌換窗口時,須提供符合真實跨境貿易的第三方證明文件,銀行界指,相關清算行平倉規定公佈後,確有客戶特別是大機構或跨國公司,反映要額外提供滿足證明,增添繁複工序,故傾向採用雖同樣要提供文件、但處理較靈活的境內代理行模式,進行人民幣跨境貿易。
代理行模式較靈活
由於經此通道的結算額,不會反映在金管局按月公佈的跨境貿易結算滙款總額內,故不排除10月份及隨後相關數據,將放慢或下跌。
業界指,內地外貿中以人民幣作結算的總額,隨着人民幣國際化將與日俱增,但短期內透過本港清算行結算的佔比份額可能減少,因貿易轉往第三地如獅城銀行,經境內代理行直接與滬完成處理。
滙商說,清算行在滬以人民幣在岸價(CNY)兌換的渠道被減少運用,故近期CNY與人民幣離開岸價(CNH)的差價因而收窄,昨日CNY收報6.3680,CNH則報6.3890,後者滙價較前者偏弱210點子。
金管局發言人表示,10月份跨境貿易結算數據仍在收錄中,目前難評論升跌,總裁陳德霖早前在北京表示,有關第三方證明文件,是遵照人行規定公佈,又指無論使用代理行或清算行渠道,跨境貿易均需具備真實貿易支持證明。9月份人民幣跨境貿易結算滙款總額為1906億元(人民幣.下同),8月份則為1858億元。
一大行認為,代理行模式的驗證過程較清算行靈活彈性,該局規定公佈後,參加行需審核年初至今,經清算行在滬窗口完成的交易,證明文件是否齊全,但很多跨國企業已實行無紙化交易,對提供大量證明文件表示會增添營運麻煩,不排除有機構會掉頭選擇外幣交易。
大摩:貸款有急煞之虞
大摩報告昨指出,金管局要求銀行兌現內地開出的信用狀,須嚴格遵守真實貿易支持,大摩認為該局此舉有助增強風險管理,但銀行將面臨高速貸款煞車的衝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