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院調查男嬰骨折事件

威院調查男嬰骨折事件

【本報訊】一名在威爾斯親王醫院出生的男嬰,因黃疸在醫院照燈後回家,但家人發現男嬰右腳腫脹再度入院,證實右腳脛骨骨折需打石膏,威院正調查事件。
威院在月初接獲男嬰范恩澤的家人投訴,男嬰上月20日在該院出生,並於22日出院。但男嬰因出現黃疸,在26日返回該院初生嬰病房接受光照治療。醫方稱主診醫生曾在男嬰出院前,即上月28日中午替男嬰進行檢查,情況一切正常,並無紀錄顯示男嬰在住院期間曾受傷。

長大後或會長短腳

但至本月1日男嬰因右腳腫脹,家人帶他到威院急症室求診,其後轉送初生嬰兒病房。X光檢查發現男嬰右腳脛骨骨折,骨科醫生遂利用繃帶包紮其腳部以預備打石膏。影像及介入放射科醫生根據X光報告,推算男嬰骨折日期大約於上月28至29日,但未能確定骨折原因。翌日醫方為男嬰打石膏固定腳部,至本月10日情況穩定出院。
該院骨科醫生於本月17日為男嬰檢查時,發現其骨折癒合情況良好,遂為其拆除石膏,並已安排覆診。發言人表示,醫生已向男嬰家人承諾調查後會盡快回覆。
中大兒科學系助理教授林鴻生表示,除非初生嬰兒本身患有疾病或特別情況,否則手腳位置出現骨折個案並不常見。他說嬰兒未發育完全,加上個別骨骼位置速度較活躍。若這些位置出現骨折,嬰兒長大後或會出現長短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