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負延續香港歷史使命的現役「殖民地郵筒伯伯」,可憐被政府慢性虐殺。去年政府聲稱會重點保育本港九個現役的殖民時代郵筒,可是其中位於觀塘和鯉魚門的郵筒,油漆剝落褪色、生銹發霉,更慘遭污水和動物排泄物蹂躪,情況惡劣。郵筒發燒友、城大法律系兼職導師冼偉文,眼見政府「齋講唔做」深感不忿,與學生友人成立香港郵筒搜索隊,走訪本港各地郵筒,為這群默默緊守崗位的「公僕」發聲。 記者:李凱琳
「吓,呢個郵筒係古蹟?」觀塘康利苑迴旋處對開,一個刻有佐治五世名字縮寫「GRV」的圓柱形郵筒,顏色不但較比其他郵筒暗啞,筒身更被刷上「一撻撻」與原色有異的油漆,用來修補剝落部份,令外觀大打折扣。附近更有市民帶寵物散步,寵物排泄物沾污郵筒,散發異味。街坊聞悉郵筒是重點保育項目時均表現得難以置信。
同被列為保育項目,與康利苑同款、位於鯉魚門海傍道的郵筒遭遇更悽慘,位處海鮮檔之間,環境十分潮濕,載着一箱箱海鮮的木頭車從旁經過時,不時溢出海水沾到筒身,令郵筒嚴重生銹。郵筒最外層的綠藍色油漆,因冷縮熱脹而爆裂剝落,露出原有紅色油漆,頂部鋪滿蜘蛛網和塵埃。
香港郵筒搜索隊創辦人冼偉文帶記者巡視上述兩郵筒後,慨嘆「新款郵筒保養得仲好過會重點保育嘅文物」!他解釋本港現役的佐治五世圓柱形郵筒只剩下這兩個:「原本南丫島索罟灣仲有一個,但因為無人保養,最後生銹腐爛到斷開一半,文物變垃圾!」
本港現有79個殖民時代郵筒,其中59個仍在各區為市民服務。冼指搜索隊09年成立至今,每年都到各區檢查所有殖民時代郵筒,當發現保養不善就會去信郵政署和古物古蹟辦事處要求跟進:「我哋反映咗一年都無人理,好擔心會好似索罟灣個郵筒咁!」
郵署:已定期清洗檢查
鯉魚門和康利苑郵筒由殖民時代已植根本港,至少有七十多年歷史,不少老街坊視它們為生活的一部份。五十多年前就在鯉魚門賣海鮮的林老闆,其檔口正正在郵筒的旁邊:「好多街坊都會用佢嚟寄信,對佢已經有份感情,希望佢可以繼續喺度啦!」
郵政署回覆查詢時表示,署方已依循程序定期清洗檢查郵筒,包括列入重點保育的九個郵筒,並提醒郵差注意郵筒情況,以便署方跟進,但承認郵筒受天氣影響,難免出現褪色等情況。發言人表示,署方正與古物古蹟辦事處研究該九個郵筒的保育方案,正於初步諮詢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