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做嘉賓參加一個金融地產講座,過程裏有人提起為甚麼一些(相對偏遠或非傳統)新區如將軍澳,亦可有二萬元呎價之住宅單位,因由何在?
筆者沒有確實數據或研究支持,但猜想有以下的可能性:
(甲)特貴呎價單位可提升整體項目的「高級感受」:現今新建的私人樓盤已沒有上車單位,其對象買家群是非初哥之業主和投資者,對質素有要求,且有錢買,即「平價」不是賣點,反而「貴得有道理」才是。
塑造「貴格」滿足虛榮感
據此,如何令準買家有這感覺,方法就是塑造「貴格」,項目有着少數呎價二萬之單位有助增強這感覺,不是期望所有準買家願出二萬元一呎,而是令他們因着貴價單位之效,而肯用上(例如)八千元一呎買項目之常規單位,而不只是七千元。
(乙)全邨最貴之虛榮感:筆者很多年前曾參與過一個甚細規模之住宅開發項目,涉及一個九龍舊區的「兩個冧巴」地盤,一梯兩伙,每單位五、六百平方呎,而為求新穎,頂層設有「複式」單位,各千餘呎,訂價比一般的貴近兩倍。原先以為較難出售,但開賣不久便有用家購入。
這令筆者了解到,就算這等貴價單位數量有限,要尋覓它們之買家其實不難,因會有富裕但不欲搬離原區之買家,貴價單位令他們一石二鳥,既不須搬遷但又買到該區「樓王」,不但住好些,更可炫耀一下。
(丙)整體市場不夠大單位,大兼特色之單位就更少:80年代中之前,大單位貴過細單位主要因其面積較大,但兩者呎價差異沒有今天的闊,然而,今天大單位除因較多面積外,其呎價更可是細單位之數倍,導致大單位不是貴多一二倍,而是十倍八倍。
此外,香港越富裕(以GDP計),每百萬元GDP所佔的新建住宅面積越少,難怪現在平均單位面積只六百呎左右。
上述皆顯示大單位較缺乏的情況,導致部份想買大單位之人士,已不多計較地點,只要有貨,新區也無妨。
年輕一代不計較地點
(丁)國內和七八十後買家不像「嬰兒潮」人士那麼嚮往傳統舊區:若看近年數字,就會發現港島區樓價雖平均仍最高,但增幅不及九龍、新界東及西。
國內買家喜愛或集中西九區等已很明顯,不少七八十後寧願買較新區之新樓,也不捧傳統半山的場,除價錢因素外,或許亦和他們喜愛新樓房的「較潮」設施設計有關。此外,部份或許亦不想住得父母太近有關。
總言之,近年住宅市場的背後需求動力有變數,不是好壞之問題,而是去向的考慮。
鍾維傑
「地產得」獨立房地產分析網站
http://www.Real-Estate-Tech.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