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京操京腔 - 邁克

上京操京腔 - 邁克

年初在內地出了兩本書,把幾句可能引起誤會的粵語改成普通話,馬上遭敏感讀者貶為文化漢奸,不問情由即場打五十大板。照這樣的形勢看,下月《吹縐一池春水》上市,我應該趁早洗乾淨脖子,準備被推出午門斬首了。修訂工程之浩大始料不及,因為原文遍佈廣東字眼,逐一推敲翻譯,「靚仔」化身「帥哥」,「叻女」換作「拉拉」,實在沒有同義詞的保留加注,其中幾篇幾乎需要由頭到尾重寫。不是不知道吃力不討好,「賣粵求榮」的帽子遲早降臨頭殼頂,但心願就是心願,一點也不後悔。
可能自幼跑慣碼頭,養成一種賣藝人的江湖心態,見人講人話,上京操京腔,為的是與當地人溝通,並不認為有損尊嚴。譬如說,在巴黎麵包店購買每日用糧,我會以半鹹淡法語提出「雲巴吉特,蕭夫批」的懇求,不會粗聲粗氣命令「畀條長麵包吖,老友」;於倫敦搭地鐵,尋找的是最近便的tube站,不是metro或者subway;想和西班牙型男搭訕,自然而然以「噢啦」作開場白,「噢嗨喲」留到東京才慢慢用。如果上台領奧斯卡,致謝辭當然應該堅持講自己的鄉下話,經專人現場傳譯,全球坐在電視前看直播的觀眾都明白你感激背後默默支持多年的男朋友,不是家中不存在的老虎乸。與人面對面交流,誰的耳朵都沒戴助聽器,一輪嘴嘰哩呱啦自說自話,對方完全聽不懂還好,最怕一知半解,說某某品味「娘」人家以為你指他「娘娘腔」,諮詢那一家「基吧」最旺被理解成調查哪一根「雞巴」最受歡迎,即席站起來示範,豈不雙方尷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