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價面臨下調 資產質素惡化IMF:內地經濟危機四伏

房價面臨下調 資產質素惡化
IMF:內地經濟危機四伏

【本報訊】內地樓市刮淡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亦承認,儘管中國金融體系整體穩健,但脆弱性逐漸增加,目前經濟正面臨多種風險,如房地產價格下調、資產質素惡化等,但國基會相信,即使最壞情況中國房價大跌30%,對銀行的資本充足比率影響仍有限。
記者:陳韻妍

國基會昨發表首份《中國金融體系穩定評估報告》及《中國金融部門評估報告》,報告認為,中國快速的信貸擴張導致貸款質量惡化,雖然中國擁有高儲蓄及高流動性,但同時帶來資本配置不當和產生泡沫的風險,特別是在房地產業,故要及早消除這種扭曲成本的情況。

樓價跌30% 內銀可承受

除評估中國經濟情況,國基會亦與人行和中銀監合作,對17家中資銀行進行壓力測試,這些銀行佔中國商業銀行系統比重達83%,結果顯示大部份銀行均有能力抵禦各種風險單獨出現,包括資產質量大幅惡化、房地產市場調整、收益率曲線移動及滙率變化等,但若上述風險同時發生,將對經濟構成重大衝擊。
測試假設在最惡劣環境下,中國樓價下跌30%,由此造成的銀行業資本充足比率將下跌最多0.25個百分點,而即使15%土地開發和土地儲備貸款及7.5%個人住房貸款成為壞賬,屆時銀行界整體資本充足比率亦僅下降1個百分點,但沒有銀行的資本充足比率會跌破監管界線,意味樓價下跌對金融體系影響有限。

內房勢擴大劈價幅度

雖然國基金認為中國銀行界可承受樓價下跌風險,但內地樓市冷卻速度卻快得驚人。中國指數研究院數據顯示,上周35個監測城市中,29個樓市成交量按周下跌,9城市跌幅逾50%,包括杭州、天津及北京,樓價下跌現象亦由新盤擴至二手樓,從一線城市蔓延至二三線城市。中原地產預計,二手樓短期在新盤市場壓力下,降價幅度及降價範圍將繼續擴大。
樓價下調,重慶市長黃奇帆表示,理想房地產調控目標是家庭收入平均6至7年就能買一套70至80平方米的普通商品房,而要實踐此目標,政府必須在「供求平衡、土地價格、稅收份量、金融槓桿及配置格局」五方面着力,透過控制年施工量和建設量來控制供求,同時做好土地儲備,亦要制定首期和按揭槓桿比,並將興建商品房和保障房的比例維持在三七或四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