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局出招逼學生還錢倘資料交信貸機構 開壞先例

教育局出招逼學生還錢
倘資料交信貸機構 開壞先例

【本報訊】去年有1.3萬人拖欠學資處2億元免入息審查貸款,上周教育局提出10招,軟硬兼施追學生還債,絕招是把「長期債仔」資料交信貸機構,私隱專員公署憂慮政府以此為先例,日後以同樣方法對付欠稅、欠水費市民,私隱專員要求港府另覓他法追債。
教育局在第二輪免入息審查貸款諮詢,建議10招威迫利誘長期債仔還款,其中一項針對現時約600名拖欠貸款逾10萬元的「債仔」,政府建議把欠債人姓名、身份證號碼、欠款金額及年期,主動提交信貸機構,事主還清債務後一年內可「洗底」,政府會要求信貸機構刪除有關資料。教育局計劃在本月底與私隱專員開會研究,副局長陳維安昨稱,措施只屬阻嚇性質。

恐私人機構仿效

個人資料私隱專員公署昨發出聲明,表示擔心教育局建議主動把欠債人資料公開,港府未來或把措施擴闊至其他政府部門,例如欠稅、欠差餉、欠水費的市民,也有機會被披露個人信貸資料,在政府帶頭下,私人機構如電訊商等也會仿效,把客戶的欠債資料主動交予信貸資料機構。
私隱專員蔣任宏認為,向信貸資料機構提供負面信貸資料以阻嚇拖欠還款,並非此系統功能,他指由於共用個人信貸具潛在敏感性,政府有責任尋求其他侵犯私隱程度低的措施,達到追債目標。專員又指出,香港只有「環聯資訊」一間個人信貸資料機構,並不受金管局直接監管,憂慮市民私隱不保。
陳維安昨在立法會教育事務委員會上強調,「經法律程序,欠債人嘅負面信貸資料都會公開,家只係直接提供俾資料庫,係對公帑負責任。」立法會議員李卓人指措施扭曲信貸資料使用原意,「即係任何一個人欠政府一蚊都可以入個資料庫?」立法會議員余若薇質疑,政府能否監管運作,認為私隱難有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