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之將亡必有,老而不死是為。」這是清末民初國學大師章太炎諷罵康有為的對聯。上句是《中庸》「國之將亡,必有妖孽」隱去「妖孽」二字;下句是《論語》「老而不死是為賊」隱去「賊」字。上下聯末字則嵌「有為」二字。此聯傳頌一時,諷罵得也夠狠。
辛亥革命後,共和是大勢所趨,康有為仍秉持戊戌變法的思路,堅持君主立憲制度,反對共和,其後更參與張勳復辟,擁立溥儀登基。當時與後世都認為康有為從領導思潮的變法維新,走向逆潮流而動的保皇派,既守舊頑固,又不識時務。此外,他言行不一,比如他讚美西方的一夫一妻制,主張男女平等自立,可是,他自己卻先後娶妻妾達六人之多,到62歲之齡,還娶一個20歲的黃花少女為妾。以致引來時人的諷罵。
不過,近來在有關辛亥革命的書籍文章中,大陸不少學者作家,對辛亥以後建立的共和體制卻有許多批評。不少人認為中國當時只是在世界潮流的影響下,走共和之路,事實上中國更適合君主立憲制度。辛亥之前,其實清廷已有接受君主立憲之意,只是慈禧去世,清貴冑子弟不識時務,使辛亥在偶然機會下成功。但中國卻從此走上內戰與權鬥的政局混亂之路。共和國今日之貪污腐敗、與民為敵更超越滿清皇朝。一些論者都提出應重新評價康有為。
陳耀成的影片《大同:康有為在瑞典》對康有為的生平和政治主張有正面評價,是有誠意與創新之作。可惜並沒有聚焦於立憲與共和的爭議問題上,等於沒有抓住歷史與現實的矛盾焦點,也就難以吸引觀眾去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