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與冷血 - 李怡

人性與冷血 - 李怡

早前佛山的輾女童事件,大陸電視台報導和網民的評論,都一致指責18途人的「冷血」、「無人性」,但內地友人說,18途人的冷漠其實正是他們的「人性」的表現,因為人在對人伸出援手之前總會考慮自己的處境,若幫了人卻給自己帶來糾纏不清的麻煩,從保護自己這種人性出發,就不能不冷漠。說他們無人性固然可以,說他們體現了人先求自安這種人性,也無不可。
年前,我遇到一位有點背景的人士,他說,中共對於貪汙犯的懲處,今後會加入「人性化」的考慮。什麼意思?他說,比如像成克傑的案子,若是現在發生,就不會判他死刑了。於是,他說的所謂「人性化」考慮,我想意思就是「人性本貪」,對貪汙罪稍稍寬容,以體現人性。
「人性」竟有為罪行開脫的意思,實是扭曲社會的邏輯。人之初,性本善;人之初,性本惡。說一個人沒有人性,是着眼於性本善;說對貪汙、對冷漠,要從人性化去考慮,是着眼於性本惡。人類從動物進化而看,而動物是沒有虛偽、沒有貪婪、沒有計算,是性本善的。進化到人類,有了社會生活,就有了醜惡的人性。
沒有感情的人被稱為「冷血動物」,實際上,動物界除鳥類和哺乳類外,其他動物都是「冷血」的。冷血動物是變溫動物的俗稱。變溫動物不是真的冷血,只是由於缺乏維持一定體溫的生理機能,故體溫隨外界溫度改變。變溫動物會通過尋找涼爽或溫暖的環境來保持體溫。冷血動物並非沒有感情,一些熱帶魚對它們的後代關懷備至,不像人類因功利而有棄嬰行為。所以,最富感情也最沒感情的仍是人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