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電專題》
隨着天氣轉冷,各省電荒問題亦開始爆發,但煤炭價格高踞不下,火電企業連年虧損,電荒遂成為久醫不治的腫瘤。面對煤電聯動前路荊棘滿途,地方政府惟有率先自發救亡,透過成立煤炭價格調節基金,藉向煤企收稅來補貼電企。不過,專家認為,煤炭基金不僅無阻煤價升勢,更會加劇煤炭產銷區域不平衡的矛盾。 記者:陳韻妍
中央為免進一步刺激煤價,維持煤炭資源稅從量徵收,但地方政府為保煤炭供應,相繼推出各種從價徵收的煤炭稅,如貴州、湖南、新疆等省區,便對煤炭出省實施從價10%或高達每噸200元(人民幣.下同)的稅收標準,然後補貼電企,如貴州省的煤炭基金便向每度電補貼5分。
煤炭大省山西是最早推出煤炭基金的省份,當時國務院為推動煤炭產業,批准山西省成立可持續發展基金作為試點,其後各省陸續將之演變為價格調節基金以增加省政府收入,07年山西、貴州、陝西、寧夏徵收的基金額度已分別達103億元、8億元、16億元及1億元,分佔其財政總收入8.6%、1.4%、1.8%及0.7%。
產煤區矛盾加劇
國泰君安分析員吳逸照認為,煤炭基金只會令產銷煤炭區域的矛盾加劇,因省政府為保障省內煤炭供應,利用稅收來限制煤炭出省,令出省煤價較省內大增,結果受苦的就是煤炭資源匱乏、倚仗進口煤炭的省分,而各省為免煤價在需求旺季時上漲便提早儲煤,以致煤價長期高企,近年更出現「淡季不淡」的情況。
事實上,主要倚賴進口煤的湖南省一直是電荒的重災區,故其煤炭基金便是用於獎勵向省內電網統調電廠銷售煤炭的省內煤企;70%煤炭從外省輸入的山東省,近日亦下發通知,要求煤企將省內發電供熱用煤放在首位,確保省內電煤合同足額兌現。
煤企拒貿然增產
吳逸照說,煤炭收入屬於產煤省,但電企則是國營企業,故電企虧損與地方政府無關,產煤省樂見煤價上升,以致煤價易升難跌,而中央又只會在電荒嚴重時才上調電價,故火電企業根本難扭虧為盈,基本上電企的盈虧屬反經濟周期,因只有經濟差才導致煤價跌,屆時電企才有利可圖。
另一名中資分析員稱,煤炭供不應求僅在夏冬兩季出現,其餘時間煤炭供求基本平衡,故一旦煤炭為紓緩兩季的電荒而擴充產能,便會令其他時間出現產能過剩,基於產能易增難減,故煤企大都不願貿然增產,而煤炭基金的開徵亦變相「鼓勵」煤企維持「現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