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選結果似一盆冷水照頭淋,淋醒泛民、香港中產及傳媒,反思近年香港所謂政治激進化現象。
激進化係一個全球趨勢,非本地獨有,倫敦、台拉維夫、紐約、雅典都見到激進青年,我之前也討論過互聯網社交媒體、Youtube、iPhone、Twitter等Empower了新一代。以往激進、左傾思潮難以進佔主流。90年代《明報》、《信報》、《南華早報》社論係不會支持福利主義的全民退休保障,所以即使由港督主催PayAsYouGo的老人金計劃,最終也敵不過巿場主導的主流意識形態。新媒體興起,打破了主流媒體的壟斷地位。facebook群組將這些非主流滙聚一齊,不單互相影響聲援,也可成群眾動員機器。
魯連城準備將大浪西灣農地改成豪宅別墅,幾位行山人士,包括前記者、專業人士成立facebook群組反對,羅列理據及法律觀點,發起抗議行動,最後成功逼政府出手阻止。蔡東豪將事件寫成書《七俠四義:大浪灣保衞戰》,以記載這件劃時代事件。少數人力量發揮出巨大政治社會效益。《紐約時報》健筆ThomasFriedman稱借互聯網崛起的人民力量為強勢少數派(PowerfulMinority),或叫做茶黨現象。
本地強勢少數派要成功鼓動風潮,係要借助主流之力,包括媒體、主流政黨願意PlayBall。以聲勢浩大的八十後反高鐵運動為例,年輕人仿反WTO韓農方式,以五區苦行將主流傳媒拉過來。傳媒表態後放棄了理性標準,無視公民黨錦上路設總站的荒謬性,主流泛民政黨恐落後於形勢,民主黨甚至不惜打倒昨日之我,反對高鐵撥款,在財委會拉布裏應外合,形成一場龐大反高鐵運動。
欠傳媒支持失槓桿效應
第二次成功是狙擊起錨行動。在主流媒體合作下,少數人惡搞式示威抗議行動,成功搶佔鎂光燈,令煲呔及問責團隊落區推政改碰了一面灰。
少數派要強勢,要識得搵議題,吼準政治與社會矛盾裂隙所在,以激進方式將矛盾尖銳化,逼主流表態歸邊,即係同投資一樣要槓桿化。七俠四義成功唔單止係環保咁簡單,而係食住香港人討厭地產霸權集體心理。五區公投本來係有機會以少數派加上槓桿效應,成功將整個主流民主派拿過來,但這次遇上老手司徒華,認為加入五區公投,將民主黨組織機器給他們使用,等如認同毓民加公民黨取代民主黨在泛民領導地位。毓民在公投運動失敗後,將矛頭指向民主黨,提出票債票償運動。社民連陶君行及長毛不認同,毓民與大嚿走人,另組人民力量去執行狙擊行動。
失正義旗幟如過街老鼠
這行動本身是民主派內部矛盾互鬥,得不到傳媒主流勢力支持,因而也失去了槓桿效應,同時亦暴露了激進抗爭路線的底牌。當主流傳媒不認同時,少數派要強勢十分困難,就如港版佔領華爾街行動一樣,左翼學生昧於教條主義,照搬美版針對華爾街金融大機構,但本地銀行在迷債事件已作賠償回水,外界對金融業大孖沙冇乜惡感。反之若將紮營地點搬到對面馬路長江中心,食正地產霸權矛盾,就有槓桿效應,必定能吸引主流支持,鼓動風潮。
傳媒革命造就了茉莉花革命,其顛覆建制能力不能輕視,但前提是一樣需要有策略,掌握主要社會及政治矛盾,尋找最大槓桿效應的空間。當少數派失去了正義之道德高地,感召力不再,外界視為爭取私利時,一切就打回原形,變了過街老鼠。毓民潛伏一輪,避過風頭,到下次時機再至,自可再起。只是抓時機要準,要走群眾路線,搶回道德高地。至於社民連陶君行至為清醒,三兩下手勢辭去黨主席以示問責,將明年在九龍東選區競逐的傑哥立即比了下去,他堅持社民連抗爭路線,明顯是政治需要,亦看到激進力量作為強勢少數派的潛力。奇就奇在早已穩佔中產主流的公民黨,在黨內一兩件ArmchairRadicals影響下,走向少數派,同社民連人民力量一齊逼,爭奪激進巿場。
添馬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