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先係工作壓力,然後又質疑老公仲愛唔愛我」,張小姐18年來一直沉迷飲咳水,直至參加了嶄新的敍事治療,一個本來治療抑鬱症或創傷後遺症的療法,透過影像及文字抒發濫藥心路歷程,找出沉溺濫藥原因,成功幫張小姐踢走心癮,擺脫手震、記憶力差等毒癮遺害。 記者:鄭啟源
現年39歲、已為人母的張小姐,與另外四名濫藥人士,參與由中華基督教青年會柴灣會所及東區醫院藥物誤用診所,在今年初合辦的「濫藥札記」計劃。由中心輔導員提供近年興起的綜合療法,即敍事治療,再配合藥物及行為治療,幫助戒毒。
教授敍事治療技巧的教育學院社會工作副學士課程講師陳智達稱,治療為期六節,讓濫藥人士透過相片、圖像及文字,記載個人濫藥經歷,每人製作五、六幅構圖。今次計劃並把參加者的圖畫共同結集成書,名為《濫藥札記》,與其他人分享經驗。計劃成效顯著,病人濫藥次數及份量均減少。
東區醫院精神科高級醫生黃志強說,敍事治療為新療法,近年應用於精神科臨床上,如治療抑鬱症或創傷後遺症,今次首次用於治療濫藥問題。五名參與人士,其中三人由東區醫院轉介,計劃有助病人認清濫藥原因及解決問題,戒除心癮。
與夫溝通 關係改善
育有一名12歲兒子的張小姐,昨憶述濫藥經歷。她21歲時因氣管敏感曾服用咳藥丸,其後因文職工作壓力大,「覺得食咗咳藥丸好掂,做嘢充滿力量」,自此沉迷毒海,經常到藥房買咳藥丸。10年前,她因手震、記憶力差等濫藥後遺症,到東區醫院藥物誤用診所求醫,惟一直無法戒毒,由咳藥丸轉飲咳藥水,一日飲三支。
張在濫藥札記中以「溫水煮蛙」、「踩鋼線」等故事表達濫藥經歷,雖明知濫藥下場,但對無法擺脫毒癮感無奈,表達內心矛盾及戒毒掙扎。她在敍事治療中,發現因與丈夫出現溝通問題,「質疑老公仲愛唔愛我」,致一直沉迷飲咳水,其後與丈夫加強溝通,雙方關係改善,她逐步減輕心癮,減少飲咳水,至上周成功戒掉飲咳水惡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