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多年來,無論中外,間中便看到有文章說投資物業(多指住宅)之長期回報最好,比買股票、基金、債券等優勝。
筆者對此置疑,因為:
(一)這類文章一般是以二次大戰後的數十年為支持數據,數十年對一輩人而言感覺不短,但相對人類自有歷史記載以來之數千年,只是一瞬間之時光,就憑這段時期之觀察便判斷「買物業之回報最好」有點牽強。
簡單說,有機會是天時地利人和「碰巧」對這數十載樓市有利,將來是否延續這趨勢,要再研究。
外資撤退 樓市恐波動
(二)戰後的數十年亦是「嬰兒潮」人士成長期,或許因為經歷了二次大戰之「父輩」,和平後更愛惜生命兼要追回失去的「安樂」,令大量「嬰兒潮」人士誕生(即1946年至1964年出生的),繼而導致七十年代開始見大量新增家庭和經濟生力軍,成為住宅樓市的支柱。
若以人口年齡分佈形象描述,就是金字塔形,即頂部老年人口少,底部年幼人口多。
然而,現在先進國以至部份發展中國家(如中國)皆再沒有這樣的人口分佈,雖然這本身或許不足以定論樓價去向,但人口紅利已不復再。
(三)物業市場已不再只是「地道」(local),起碼一些與國際接軌的城市,多少都會有些外來投資者及資金,好處是價格可看高一線,因除本地需求外,還有外來的,但風險亦多了,因外來資金撤退時亦可能造成較大波動。
例如近年本港之樓市,因有包括來自內地的外來資金,樓價升了不少,導致各種限制借貸水平或提高短炒買賣成本等措施。
物業回報並無保證
(四)物業的確「有時」會帶來較好之回報,注意是「有時」,不是時常,而凡非時常的,就不能當成定律,例如1997年後本港價格要下調到2003年才停止,但其間股票曾有科網熱潮而創新高。
仍相信「買樓最好」?買樓是好,但沒必要看成最好。
鍾維傑
「地產得」獨立房地產分析網站 http://www.Real-Estate-Tech.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