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06年那段時間,突然有很多博客,其中也有像我這種時尚主題的冒出頭來。Maggie說。這個,當你點擊她的新浪博客,上面寫着訪問人次是二百萬人,至今平均每年有四十萬人登錄觀看她對時尚品牌觀後感。
撰文︰童璽善
攝影︰陳盛臣(生活照由受訪者提供)
雖然是概述,但單看這種影響力,讓全國發行的國際時尚雜誌,都禁不住電郵給現居香港的她約稿;亦使得不少知名品牌,好像VanCleef&Arpels、Tiffany&Co.等,本地的ITHK等,都得以「博主」身份,邀請她到各類宣傳活動,早陣子連卡佛也找來「拾壹羅漢」(Maggie所屬的時尚博客組織)進行合作計劃,為品牌鋪下天羅地網,攻佔各個展覽走秀宣傳活動。
要是換成我,走到街上,也會不自覺的飄飄然。
研究生的時尚研究
不過,跳出電腦螢幕,雙腳着地,Maggie是一派溫文而略帶靦腆的八十後女生,訪問當日翩然而來,雖然不是首次見面,但還是較為含蓄。我問她,在這方面會有虛榮感嗎?她說︰「虛榮嗎?剛開始有第一個讀者給我留言,又或者新浪會把你的文章推薦到更廣的平台,讓大家看到的時候,那一刻會覺得『哇!這個感覺還蠻好的!』這麼多點擊率呀留言呀……其實,過了那個階段,也不會按主題受不受歡迎而去寫,反而更多的按自己喜好去寫。」說是煉淨了,又不完全是,倒更像是她的喜惡只在句尾揚起,結束便回歸平靜的那一種。
她既會參與大品牌所邀請的活動,她也從研究文章中得知,國內的消費者,喜歡手袋上有金色元素的飾物,只要有這些,便會暢銷,而只要寫這些,博客便會火起來。「不過,我個人不大愛金色的,太浮誇了吧!我比較喜歡上面是銀色的。」她的博客,就如她自己取態一樣,關注更多新興的時裝設計師、新的品牌甚至是關乎這方面的新媒體。「香港和大陸現在有很多新生力量,內地的媒體就很鼓勵這些新生力量,可能很想幫助支持這些本土的設計力量,供給他們發展的空間,資金方面或者其他方面的宣傳,讓他們去擴大影響力……其實香港也有好像貿發局一年兩度的時裝周,還有一次,我去了一個由Joyce選出一位新秀設計師的冠軍,專門對她的作品造了一個展覽……」我們還聊到OnlineShop、Boutique的大不同,她關注的,更多是後援以及時尚行業生態,這種方向,挺學術的,有受到正職所影響嗎?「可能有一些吧,我比較愛看這方面的探討文章。」可算是一個學者型的時尚博客。
tofashionornottofashion間遊走
在微博上的自我介紹「tofashionornottofashion間遊走」,原來,理據堅實無訛。
時尚博客之外,Maggie現職香港某所大學的心理與教育測試方面的工作,詳細?「不想嚇怕同事嘛!還是從略……」她笑笑說,當然,主要是不想影響到正職。「畢竟我不是全職的博客,也不是全職的自由撰稿人。」原來,她還在另一所大學當兼職講師。
她道出學術方面的背景,話語越謙遜,說出來的大學、工作機構名字,更讓我無力以還,「我在北京師範大學畢業,本科為心理學。拿到全額獎學金,03年畢業後申請去美國的麻省大學讀研究生,繼續深造心理教育,其後又在美國麻省讀了四年,拿了博士,此後在美國工作的普林斯頓EducationTestingService工作,是美國做心理與教育測試方面,最大的教育測驗機構,負責TOEFL、SAT等測驗,其間在新澤西又工作了近三年。」即是說,你的兒女,你的孫子,努力要考的那個幾百分的考試,也得經過Maggie曾工作的這家機構。
還有,因為對時尚的興趣,還有可能上輩子書念得不夠多,其後她又跑到NewYorkParsonsTheNewSchoolforDesign念時裝設計,跟剛仙遊的殿堂級時裝設計師LuciePorges學習(PaulineTrigere的設計師也是她的膝下高足),後來又跑到紐約大學讀數碼媒體市場學……
學者型嗎?對不起,是學者,我在這一刻,沒法不埋怨少壯不努力。
糾結的小事
自03年起近7年都在美國,去年11月才來港工作。「我感覺這8年自己的思維,處事或者生活方式都慢慢在變。」會不再習慣北京的生活嗎?「我想也會……有一些吧。每次回家都是很短的時間,每次回去,好像跟出租車司機能說北京話,都覺得親切,很有家鄉的感覺,但多呆一下,看到打車(攔的士)不排隊呀、從另一邊門搶的士,便不想回去……」她笑了笑︰「在香港、美國排隊坐的士是常事……就這種小事情,會覺得不習慣。還有,若要回去工作,便更糾結,即使我沒有在國內工作過,但聽朋友說,處理工作以外,還得面對複雜的人際關係,這些方面也不是自己很喜歡啊。」
來到香港有不適應嗎?「大部份都適應,只是香港節奏很快,加班時間蠻長,大家都習慣把手上的工作做完才離開,在美國也是到點便下班啊……不過,現在都慢慢習慣下來。說來,香港人效率真的很高、也很專業,事情來時,馬上便做,由身邊同事、到商店服務員、餐廳侍應、行政人員,都一樣。」這句話,讓一直說話慢板的她,跟上了我們急速有勁的節奏。
來港一年,新聞看多了,見到香港立法會,議員放氣球扔香蕉,嘆為觀止「這個在國內肯定不可能,覺得香港真自由。」但參與呢?好像七一遊行、六四遊行,較近期的佔據中環等「我想我從新聞上很關注,但沒有去參與……」Maggie談政治時,比說自己學術背景更謹慎,「國內可能受政治環境影響,比較有準則,我們以前都接受軍訓,講求紀律的生活。」她說︰「所以,可能跟從小接受的教育有關,讓潛意識裏的一些甚麼,不願意去碰(政治)。」
所以,她會分析時尚潮流歷史沿革與形成,但在自己微博或博客,只一主題。
廣東話說,普通話說
不論熱情與冷感,還是知道香港當前的社會狀況,投入得了嗎?「我覺得,還是在慢慢融入,有時候會把自己看成比較本地人的,像假日會有很多(內地)遊客過來,總覺得外面人太多,很吵,那一刻,會覺得自己就如香港人;當然,遇到文化差異時,好像跟人家說廣東話,但對方聽出普通話口音,用普通話回答自己時,又會覺得自己是外來的。」
「有一次,我不知道是自己敏感,還是真的如自己所想──去坐公車,準備排隊上車,但隊伍很長,我就在這邊等人上來,想着再跟上去,就因為沒排到尾,邊上的人就跟我說到後面去排隊吧,當然,那一刻我用普通話跟其他人交流……」其實,這種事,香港人都一視同仁,除非對方是紋身大漢惡形惡相。「你也會遇到嗎?(會呀,被叫去後面排隊和叫人去後面排隊都試過,當然紋身大漢惡形惡相例外)可能自己會更敏感些,因為看到新聞、網上的資訊,有些人明顯不喜歡有大陸背景的人,自己也受到一些影響。其實,大家看同一電視與新聞,真的不能怪(香港人),人之常情嘛,譬如在百老匯門口那媽媽讓小孩亂來(大便)的視頻這種事,再看看香港歷史,其實觀念自七十年代已慢慢形成,不是這兩年的事了,還好,大部份人都看你在公眾場合的行為,不是所用的語言。」
Maggie說有時候,人家的語氣、態度,會讓她多想一會兒,不過,她個性多元而不在態度上深究,卻在這下發揮作用。「那一刻會呆一下,然後過了就過了,不會想太多。」
「Maggie語悅」,是她的筆名──嚴格來說,是她以這個名字行走時尚網絡,在新浪微博上,她被冠名為「知名時尚博主,時尚媒體撰稿人,『拾壹羅漢』成員」。從北京到美國,再回到中國治下的香港,不論工作、背景、以至對自身的體悟,都有多種的面向。
我個人覺得,她對時尚的熱忱,對政治的謹慎,對美好事情的投入,對自己家鄉愛惡與矛盾,看得到九十年代回歸前,香港人的典型,在沒有政治立場與潛台詞的情況下,她其實融入了這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