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到一張早來的聖誕咭,信封上的字體有點陌生,猜不到這位有心的朋友是誰。拆開信封後更是嚇了一跳,咭上寫滿了密密麻麻的字,就像一封長信般。看過頭幾句才知道原來是位久違了的讀友、朋友。
上星期寫了一篇關於負資產業主苦況的專欄,提到一位九七年樓市爆煲後憂心忡忡的讀友來電問甚麼是負資產,物業變成負資產會有甚麼後果?還祝願讀友不會再變成「樓蟹」。想不到十多年沒有聯絡的讀友居然看到專欄,還寄來了這張寫滿字的聖誕咭。
背着負資產單位的滋味及壓力果然非筆墨所能形容。讀友說眼看九七回歸後政治算穩定,沒有大震盪,決定換一間比原來大一點點的單位,還投入了手頭上全部資金作首期。誰知風浪一來,樓價急跌,進不得,退不得,每天都是壞消息,每天背負的債務更重,沒有脫身的機會。有好幾個晚上,讀友甚至想過是不是就這樣合上眼走了更好,不用再擔驚受怕,日夜煎熬。幸好,終於挺住了,沒有鑽進牛角尖。看到這樣有血有淚的真人真事,深深覺得處理房屋政策的人真的要慎之又慎,任何草率的決定都可能把人家畢生積蓄一筆勾消,更可能毀掉勤懇工作、儲蓄市民的人生!
讀友又說,十多年前看我寫的社論,又跟我談了一會兒,以為我是個長者。後來在名采發現這位「長者」居然又跑馬拉松又打籃球,心中嘀咕究竟是不是同一個人;直到我說起舊事,讀友才比較肯定是同一個「盧峯」,同一位「長者」。距離官定的長者標準(六十五歲拿長者咭)還有千秋萬代,也許是寫社論時常常指指點點,一副老氣橫秋的模樣,才讓讀友十幾年前已有這個錯覺,實在抱歉,可得好好檢討檢討。
不管怎樣,收到久違讀友的聖誕咭,知道有緣一談的讀友一切安好委實教人高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