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電影在香港忽然蓬勃,有點出人意表─早前載譽而來的《海角七號》不及預期轟動,事後的孔明歸咎於兩岸歷史包袱大不同,而題材沒有地域差異的《艋舺》缺乏攀爬票房高峰腳力,則被批黑幫打殺太熟口熟面,生普不肯接納,太家常又嫌炒冷飯,港胞之腌尖罄竹難書。《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成功掀起暴風雨,怕且因為君子和非君子好逑窈窕淑女(或俊男)的經驗有親切感,但罕見溫情華語片不避諱以性作話題,歷來受清教徒無形規條約束的觀眾於是趨之若鶩。它一舉打敗《3D肉蒲團》,榮登年度最賣座華語片榜首,純真的觀察家樂極忘形高呼愛情戰勝色情,其實說到底這兩部片不論誰獲勝,居功至偉的都是蠢蠢欲動的鹹蟲,一部慫恿你即場打飛機,一部提醒你翻開舊相簿打飛機,成功只靠一雙手的意識殊途同歸。
九把刀誠然拍出初戀感覺,然而電影語言乏善足陳,可幸習慣煲電視劇過日辰的普羅大眾,不會要求導演邁進高達他們的殿堂。這批新興台導,似乎都沒有什麼電影文化抱負,安於天花龍鳳講故事,欠缺扮高深進攻國際影展的志願,好處是順其自然有碗話碗,弊處呢,是加速促使第七藝術退化。不論《那些年》、《翻滾吧!阿信》還是《賽德克.巴萊》,皆無甚電影風格可言,我甚至懷疑它們的導演不是正宗影迷,與光影結緣比較接近打工。唯一的例外可能是林書宇,處男作《九降風》和正在公映的《星空》,都有執鏡如執筆的功架,具有成為「作者」的潛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