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 美 - 陶傑

親 美 - 陶傑

有的民族,美感的細胞是與生俱來,像法國。
法航的最新廣告:一對男女,穿白衣白裙。在淺灘跳舞,背景一片藍天。
淺水映着倒影,背景音樂,用了莫扎特鋼琴協奏曲二十三號的一段慢板,暗喻乘搭法航飛行,是這樣的感覺─女舞者張開雙臂,在男人的腰際迴旋,如天鵝展翅,如蓮瓣蔓開,如此精濃的美學(Aesthetics),只有法國人才經營得出來。想想若由一對港男模,着此全白,是何效果。
特區華文傳媒,許多知識份子論述,也「美學」這個、「美學」那樣,不把美學兩字,用濫用爛不開心,而不知道一個對於只知口腔魚翅蛇羮、名牌衣着、GDP的地區,與美學兩字完全絕緣。
民國時代,朱光潛去英國愛丁堡大學讀了兩年書,把西方的美學帶回來。「美學」在中國成為「論述」,只二十年左右,不久,日本打來了,朱光潛和張愛玲等,講什麼「美」,就變成不識國家興亡,躲在小樓吟風賞月的「落後份子」了。再後來,留在大陸逃不掉的朱光潛,就被定性為「洋奴」和「買辦」了。
中國文化本來有一點點美學:米芾的山水,江蘇的崑曲、園林建築,一向只是士大夫少數的盤點把玩的奢侈。蔣介石是軍人,崇武尚儒,尚不知美學為何物。毛澤東是失意的讀書人,仇恨士大夫與其一切的價值。你認為是美的,紅衞兵說是「臭美」,中國小農的「革命」,一概要破壞,焚燒字畫、拆毀城牆,毛澤東得勢之後,越見到向他下跪哀求他住手的美學家如梁思成和林徽音,越痛哭流涕,他哈哈大笑,越有變態的快感,毛澤東教出來的,所以今日的鄰近地區,有GDP,有人民幣,有「商機」,沒有美。
但美是真和善的驗證。真理和善良,是要用美來體現的。美是聖父,真是聖靈,善才是聖子。
法國也經過大革命,雖曾一度以美為敵,但法國人的基因尚美,即使革命時期的月曆,把十二個月,叫做葡月、芽月、霸月、果月、熱月、都有美感,比遠東的「革命」後廢除舊稱,都叫「第一中學」、「二號大樓」,法國人有想像力。看見法航的廣告,如天籟,如仙水,如清流,做人要遠離醜俗,不問親疏,人生是很短的,崇優、尚美,是至緊要的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