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國家在二戰後致力推動經濟和政治一體化,由最初的歐洲經濟共同體到歐盟,到後來採用歐元以至設立歐洲理事會常任主席,以提高歐盟的政經實力,以便與美國抗衡,可是歐元區各國財政沒有超國家機構監管,最終引發歐債危機,弄致今日歐元區面臨分裂危機。
借平債令國債失控
各地民族主義下,要完全達致「一體」本已甚難,例如根據1992年簽訂的《馬斯特里赫特條約》,歐洲要實現統一貨幣,英國、瑞典和丹麥就恐怕失財金政策主導權,率先說不。條約儘管規定歐盟成員國債不可高於GDP的60%、財赤不能多於GDP的3%,但認真看待這些「死線」的成員國不多。
歐元區現時有17個成員國,歐盟架構下沒有超國家的財政機構監管各國財金政策,部份不負責任的國家加入後因可借平債,個個變大花筒,國債失控飆升。德法擬提出的歐洲雙速發展,正正針對了現時情況:部份國家經濟增長較快,部份就財赤嚴重,拖慢了整個歐盟的增長。大難臨頭各自飛,經濟較好的不想再被拖累,自然想把那些不濟的踢走,以免令數十年的一體化進程化為烏有。
本報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