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大逆風影響第三季業績假贏真輸 滙控跌5蚊

3大逆風影響第三季業績
假贏真輸 滙控跌5蚊

【本報訊】滙控(005)第三季「賬面」純利達52.22億美元(407億港元),按季及按年均上升,主要因為歐債影響息差令上季獲41億美元債務公允價值收益(FVG),但撇除此會計因素,反映「真像」的核心準則計,季內稅前盈利按年跌35.7%至30億美元。消息拖累滙控股價昨日在倫敦急跌,一度較本港收市價「插水」近5元。 記者:劉美儀

滙控與其他環球金融股一樣,同受歐債及美國撥備增加等外圍因素拖累。在「瘦身」計劃下,滙控未來3年全球削減3萬個職位,截至9月底,集團員工總數已較3月底減少5000人。

滙控行政總裁歐智華指,意大利「出事」的影響勢必較雷曼倒閉嚴重。

成本見頂 無集資需要

行政總裁歐智華指出,成本支出已見頂,臨介「轉角位」,集團早前被列入全球系統性重要銀行(GSIFI)名單內(即要符合額外資本要求),但他重申毋須因此而「要向股東伸手集資」,除非有重大收購才會考慮,惟目前除阿曼的微型併購外,沒有其他重大計劃。
滙控昨在港隨大市上升,收報67.9元,升1.42%;但季度業績公佈後在倫敦急挫,跌穿63元,之後更在62元水平徘佪。
截至9月底止,集團成本效益比率為54.6%,惟按實際基準計則升至59.1%,FVG因素影響下,季度有關比率降至49.5%,但撇除會計粉飾則為62.7%。季末滙控核心一級資本比率從年中的10.8%,微降至10.6%,但仍高於GSIFI所定最高10.5%水平。
如其他歐美金融股,滙控上季經營環境受三大逆風因素阻撓,令按實際基準計的稅前盈利倒退,包括環球銀行及資本市場業務(GBM),受歐債及信貸息差擴濶影響;稅前盈利按季及按年大減約五成,滙融組合減值撥備增加令集團有關支出按季升35%;以及純會計因素主導的不合格對冲工具公允價值不利變動。

意債由46億減至25億美元

季內,滙控歐元區主權債風險持倉減少27億美元至55億美元,為削債的希臘債務則撥備1.71億美元;歐智華指出,明白意大利作為全球第8大經濟體,若主權債出事,影響勢必較雷曼兄弟倒閉更嚴重,故上季集團已將意大利債風險,從46億美元減持至25億美元,但滙控在歐元區17個成員國市場擔任主權債交易莊家,始終會有風險承擔,相比滙控逾2.7萬億美元資產,其歐債風險仍屬可控。
展望前景,他指10月份尤以GBM經營狀況已見改善,整體信貸質素亦沒有轉壞迹象,但環球市場仍然動盪,並有下行風險;對中國經濟軟着陸,他則保持信心,認為當局已透過多元化措施,紓緩通脹壓力。集團亦會繼續貫徹策略日釐定的精簡成本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