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男童張睿霆於屯門醫院進行頸椎移位矯正手術後死亡,院方昨公佈澳洲專家調查報告。專家個人傾向於手術翌日才拔喉,但基於當時的檢查結果,拔喉的決定並沒有錯。張母不接納報告,批評是醫醫相衞;協助張家的立法會議員湯家驊直斥專家的結論自相矛盾。
男童張睿霆今年8月4日於屯院進行頸椎移位矯正手術後,延至8月22日死亡。院方委託一名澳洲專家進行調查,昨公佈報告。
專家指出,他個人傾向為年輕病人於手術翌日才拔喉;但若病人氣道測試正常,及腦神經科醫生要求盡快了解病人手術後神經功能是否正常,他會計劃提早拔喉。報告並指院方在睿霆手術前、進行期間及術後進行的檢查,均符合水平。
對於睿霆拔喉後出現氣道腫脹,醫生用逾一小時急救及重新建立氣道,報告沒有評論所需時間是否過長,只表示在緊急情況下為病人建立氣道,較預早計劃要建立氣道困難,但仍指院方的急救過程及程序符合國際指引。
但專家在報告結尾表示,事後回顧整個過程是不應於手術後即時為病人拔喉,應留待翌日早上才拔喉;但基於當時檢查結果正常,即時拔喉的集體決定沒有錯。
協助張家的立法會議員湯家驊批評,澳洲專家相當矛盾,一方面指自己傾向手術後翌日才拔喉,但又指當日拔喉決定沒錯。張太鄭妙華表示,報告是醫醫相衞,報告沒有提及責任問題,很多疑團沒交待,故家人不會接納。
屯院臨時取消記者會
張太表示,院方給予他們的醫療報告,一度缺少逾50頁,質疑院方交予澳洲專家的資料不整全,影響調查結果。張父則指雖已身心疲倦,但一定會追究到底,正等待死因庭展開聆訊。
屯門醫院行政總監盧志遠原定召開記者會交代報告,但因張家堅持留在記者會現場而取消。張太批評盧志遠「龜縮」。院方解釋取消記者會是避免刺激家屬情緒。
專家背景
善於處理氣道問題
屯門醫院委託調查男童張睿霆死亡事件的澳洲專家RichardH.Riley,是麻醉科中的氣道問題專家,對處理病人氣道危急情況有豐富經驗,曾為澳洲死因庭擔任專家證人。
三本地專家推薦
Riley是西澳洲大學(UniversityofWesternAustralia)麻醉科臨床副教授,是負責張睿霆首份調查報告的三位本地專家建議邀請。Riley是澳洲及新西蘭麻醉醫學院困難氣道小組主席,專長處理氣道問題,如手術後如何決定為病人拔喉的時間,及氣道阻塞等危急應變。他大部份時間教學,部份時間參與手術。
據悉,他曾為澳洲死因庭做專家證人,並有調查醫療事故的經驗;加上本港專家認識他,他又能盡快為屯門醫院完成調查,故該院決定委任他。醫管局按一貫做法支付專家費用,但不肯透露金額。
《蘋果》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