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建制派的「蛇齋餅糉」招數,並非無堅不摧。泛民區選幾乎全軍盡墨,多名政黨「大佬」落馬,一班泛民新星卻殺建制派一個措手不及,成功上位。他們大多是80後地區樁腳,花了數以年計時間扎根社區,透過街坊網絡灌輸民主意識,擊破對手「派着數」攻擊。
記者:白琳 陳凱迎 彭美芳
今年民主黨多名年輕黨員成功突圍,包括區諾軒、羅健熙與林立志。回想兩年前首次落區,區諾軒直言居民反應冷淡,「派咗成年(傳單),都冇乜人識我。」一年前遇上南港島線議題,居民擔心塌樓、沉降,區諾軒邀請公共專業聯盟講解工程細節,代街坊向港鐵追問資料,慢慢建立知名度,「對手淨係話會跟,實際你見唔到佢跟過乜。民主黨有個優點,起碼有基本選舉機器,攞晒街坊電話傳短訊催票,效率好正面。」
不諱言民主黨老化
面對政改爭議,區諾軒認為民主黨在泛民仍具重要角色,「有好多人唔鍾意民主黨政治立場唔夠鮮明,但係咁樣先能夠發展地區勢力。社民連嘅政治理念點搵五成人支持?」他不諱言民主黨有老化迹象,今次區選「終於有交替」。未來四年,他希望改革區議會制度,「以前市政局有得管街市,家衞生同租金問題,區議員都無權過問。區議會唔可以淨係理一條村,唔係派米派晒四棟樓就收工,要有視野。」
與民主黨分道揚鑣的新民主同盟於區選報捷,其中欣英區的鍾錦麟僅22歲,擊敗新界社團聯會代表王文傑。鍾花了三年建立地區網絡,靠改善交通設施與居民建立互信,「建制派淨係識吹噓自己,冇係令居民更加了解個議題,我要還番居民知情權。有啲街訪鄙視建制派啲飲飲食食團,反而關心生果金、全民退休保障。」有了地區網絡,六四、7.1動員事半功倍。最近外傭居權爭議,有街坊主動問鍾錦麟的看法,「我解釋建制派點樣抹黑,街坊會信任。地區工作唔一定忽視民主,好有效幫政團同居民建立關係。」
「區選靠地區工作」
鍾錦麟最初擔心離開民主黨或失支持者,但新同盟於地區議題繼續與民主黨合作,「我哋成功建立形象,話畀大家知分裂唔一定益咗建制派。雖然對政改意見唔同,大家仲係同路人。」
民協的蕭亮聲在嘉道理出選,對撼隱形左派陳景煌,「佢29年前開始做區議員,嗰時我都未出世。」他四年前首次出選該區,當時穿西裝派傳單,居民以為他是地產經紀,最後落敗。他在嘉道理100平方呎辦事處開始建立網絡,組織唐樓成立聯盟,抗衡田生地產,「我就幫業主團結。直到家,田生都搞唔到呢區。」面對人民力量狙擊,蕭亮聲坦言,民協一直不是靠政治議題吸票,「做區選,梗係靠地區工作。人民力量嘅支持者唔投我係好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