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後分析泛民應分家 避免累鬥累

選後分析
泛民應分家 避免累鬥累

「泛民主派」這一「群組」,始於2004年立法會選舉。當時一班新興泛民勢力,挾2003年民間反23條立法的強勢走入議會,壯大了原有的民主黨等民主派勢力,統稱為「泛民主派」,但經歷去年五區公投運動及政改方案爭議後,泛民不同政團的理念與行動越見分歧,今次區選大敗,更令「泛民」反思,是否可再籠統地以此模糊不清的形態,繼續爭取民主。
2004年立法會選舉是泛民豐收年,前身為45條關注組的公民黨,還有不屬政黨的四五行動「長毛」梁國雄等,在反23條立法及7.1效應下晉身議會,令原只有民主黨、職工盟等民主派的立法會多了一批新力量。由於當時幾個民主派理念與取態基本相近,統稱為「泛民主派」。

意識形態本有分歧

但泛民不同黨派的意識形態本有分歧,例如社民連反對參與小圈子特首及選委會選舉,因此攻擊公民黨;去年政改方案,公民黨與社民連及其後分裂出來的人民力量堅拒與中央「妥協」,反對換取一小步民主進程而非盡快真普選,爭取民主的策略與走入中聯辦「談判」的民主黨相反,走上分裂之端。
另一方面,社民連及人民力量激烈的抗爭手段,也不獲民主黨與公民黨支持。同時,由職工盟領軍成立的工黨,也將極有可能在民生議題上,跟不想得失中產選民的民主黨、公民黨意見不一。
有泛民中人指,政改一役後泛民已「名不正、言不順」,事實上選民已在區選以選票反映,泛民應該「分家」,各自以民主黨、公民黨及社民連等獨立旗幟爭取選民支持,否則結果只會是「累鬥累」。
《蘋果》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