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飯本色 - 高慧然

好飯本色 - 高慧然

我媽媽煮的飯很難吃,不知道為甚麼,任何米一旦被她煮成飯,都只有一種形態:腸穿肚爛。後來我才發現,原來她在煮飯前一直讓米浸在水中,一浸就是半天。我媽媽是個缺乏安全感的女人,怕煮出來的飯不夠軟糯,不惜犧牲飯的質感。
要成就一碗好飯,必須熟悉不同米的特性,飯的軟硬度決定了一碗飯的成敗,可是即使是粘性十足又軟又糯的日本珍珠米,要煮得好吃,飯的形態仍需是顆粒分明的,飽滿、晶瑩。
我極度抗拒那個浸米的動作,飯也講究色、香、味全,一碗好飯,飯粒剔透玲瓏、米香幽幽放送,入口,該粘的粘,該韌的韌,該糯的糯,不同米的特性完美呈現,這才是好飯本色。
顆粒分明的飯,還有一個好處,是能夠輪迴再世,無論加工成炒飯、焗飯、泡飯、菜飯、湯飯,甚至回鍋版潮州粥,都勝任有餘。
近來受老友影響,開始吃糙米飯,本來是跟着他吃,後來慢慢變得享受。糙米的比例也一點點加大了,由最初的一份糙米三份白米,變成了現在的糙米白米一比一。我通常單獨浸糙米三兩個小時再混合白米一起入鍋,糙米仍相當有嚼勁。糙米、紅米、黑米……這些,才是有資本被浸泡在水中的米。
一個女人,享受生活,由熱愛廚房開始,熱愛廚房,則由細心煮一碗飯開始:洗多久米,加多少水,都不苟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