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公院醫生流失不止血,醫管局計劃引入免考試審核的海外醫生方案,卻遭到醫學界強力反彈,立法會醫學界代表梁家騮質疑,現時醫管局的醫生人數比98年大增近四成,醫生不足其實是由管理不善引發;但香港大學外科學系系主任盧寵茂卻將問題歸咎於近年醫生工時大減,以往兩名醫生負責工作,現時需三個人做,即使增聘大批醫生也不足以填補。
梁家騮質疑當局管理不善
公院醫生不足影響服務的問題有惡化情況,病人互助組織聯盟副主席張德喜昨日出席城市論壇時指,近期接獲病友反映通波仔手術緊張,最少兩名情況嚴重的病人,因未能即時做手術,需先入住心臟科深切治療病房監察,其中一人入院一周後獲安排在威爾斯親王醫院做手術,另一人入院兩周後需先出院回家,再等候近一個月才可做手術,「個病人會成日提心吊膽,怕做唔切手術猝死」,故贊成短期引入海外醫生解決人手荒。
梁家騮質疑醫管局的醫生過去13年大增近四成,但隨着醫療技術改進,病人住院日數大減,由98年的620萬日,減至近年530萬日。他指病人住院日數縮短應可令醫生工作量減低,但在醫生人手增加,工作量減的情況下,醫管局仍出現嚴重人手不足,可見是管理及資源分配出了問題,單靠引入海外醫生根本不能解決問題。
盧寵茂則認為近年公院醫生工時縮減,是導致醫生不足其中一個原因,他說自己受訓的年代,每周工時達100小時,現時醫生一般每周工作65小時,故即使人手大增逾三成,仍不足以應付;他又指引入海外醫生可為本地醫生帶來挑戰。
醫委會委員謝鴻興重申,反對海外醫生可免試在港執業,本港在60年代時,也曾因移民增加而導致醫生不足,但當時海外或內地醫生在港執業也需先通過考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