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內地上市公司,在低息環境下為求資金獲得較高回報,若不參與高利貸業務,便將資金買銀行或信託類理財產品。據新快報《賺錢週刊》統計,截至11月2日,共有67家上市公司使用近300億元(人民幣.下同)購買理財產品,當中最豪為海螺水泥(914),該公司斥資40億元投向銀行理財產品。
不少屬新上市公司
國泰君安首席經濟學家李迅雷表示,貨幣緊縮、實體經濟不景氣下,民間借貸利率高企與企業毛利率持續下降這兩種要素同時作用,形成巨大反差,最終促成上市公司投向理財,為A股史上少見的投資潮。
統計顯示,截至11月2日,共有67家上市公司投資理財產品金額加起來已達290億元,較去年勁增10倍。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該67家上市公司有超過20家是2010年後上市的。由於都是高市盈率、高價發行,這些公司圈到的錢大大超過募資項目所需,手持巨款而缺資金出口,形成他們只作理財投資,有違上市原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