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病到口淡淡,看着面前似是淡而無味的白粥,又或是牛奶、白麪包,可能連僅有的食慾也消失得無影無蹤。病人餐是否一定難食?相信這是不少人的疑問,有熱愛烹飪的病房經理見盡賣相欠佳的「醫院餐」,與病人胡亂戒口,導致體重及抵抗力下降的例子,故鼓勵病人要肯嘗試、放膽吃,也是康復的關鍵。 記者:鍾麗霞
病人食得差,絕對不利對抗病魔。伊利沙伯醫院病房經理梁小芳表示,好多病人都對戒口有誤解,最常見是不敢吃紅肉,也有人怕海鮮,但這兩類食物含有豐富的鐵質及蛋白質,戒吃不利抗病,也有癌症病人因擔心影響治療,雞、牛、鴨、鵝、海鮮一律不吃,「個病人同我講覺得自己好慘,日日淨係食瘦肉,見到都唔開胃」。
伊利沙伯醫院高級營養師陳慧蘭表示,不少病人道聽途說,在治療期間很多食物也不敢吃,最終導致營養不良兼體重下降,不但容易感染,更令傷口難以復原。她說即使是病人,一般情況下每日進食約兩両紅肉也不會損害健康。
接受化療味覺出錯
病人就算能擺脫對食物的恐懼,但也未必吃得下。梁小芳說尤其癌症病人接受化療等治療後,味覺或會有變,不是覺得甚麼也淡而無味,就是味覺出錯,令甜味變苦變酸,吃肉時又有「金屬味」,平常啱口味的餸菜忽然變得難吃,「其實加啲香料、調味料,再添啲有顏色嘅配料,比較容易刺激到病人嘅食慾」。
喜愛烹飪的梁小芳,便自創一款色香味俱全,又適合病人食用菜式「麪醬排骨釀小南瓜」,單是色彩鮮艷的外表,便完全擺脫傳統病人餐的形象。她解釋雖然菜名用了排骨,但其實是切碎的瘦肉,加上南瓜健康,兼有餸汁,即使咀嚼能力較差的病人也適合食用,烹調方法也不複雜,既省功夫又健康。
就地取材用家常菜
經常見到病人為食煩惱,她寄語病人不妨放膽去吃,在病中尋找飲食樂趣,「照顧者可以買本食譜,每日畀病人點菜,揀佢哋鍾意食嘅先煮,大家都會開心啲」。
她又建議照顧者不用每日為準備病人餐而苦惱,可以就地取材用家常菜,「可以用飯、肉、菜加少少湯,放入攪拌機打成糊狀畀病人食,要同病人講成家人都係一齊食呢啲餸,就可以減低病人嘅內疚感,食得安心啲」。
我們喜歡餸菜「大大碟」,但長期病患者因胃口較差,「賣相」夠心思的「細細碟」反而適合他們,可以吃完一碟會有成功感,「太大碟未食都已經無胃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