浸大文學院院長鍾玲教授退休了,這些年來,多是在公開場合碰見她,鍾玲永遠都是那麼悠然淡定,帶着笑意的,說起話來,不徐不疾,卻又把意思說得清楚明白,把要做的事做得那麼妥當。她把不少國內外的中國作家帶到香港來,與我們分享他們的寫作經驗,心得。
鍾玲在浸大確立了駐校作家計劃,與當年保羅.安格爾與聶華苓的愛奧華作家計劃,互相對照,都是為文學活動,起了極重要的推動作用。愛奧華的中國周末,讓來自中國、台灣、香港的作家有了互動,浸大的作家駐校計劃,提供了類似平台,讓作家與本地大學生交流。
透過鍾玲的安排,有機會先後與台灣作家黃春明,詩人瘂弦,中國作家韓少功在港台《人文風景》對談。黃春明早已不是「鄉土作家」了,他早年的《看海的日子》反映出他對小人物的關懷,他的近作仍想緊貼生活,卻有點與時代脫節了,但無損這位忠於自己的作家,仍肯為他的信念而寫,仍有他的堅持和執着。
退休後移居加拿大的瘂弦,真是難得一見(詩人不止一次邀請我去加拿大探望他,但沒有他的住址,怎去呢),說自己是「睡火山」(是沒有寫詩的熱情了)的瘂弦,仍讓「火山」繼續沉睡下去,即使不再寫詩,他的一本《深淵》,已夠好了。
還有勤於寫作的韓少功,他的《馬橋詞典》已成經典,其他的散文小品,短篇小說仍是沒法超越他的成名之作,但這又有什麼關係。韓少功是個懂得生活之人,他的一年一半時間在鄉間耕作,一半時間在城市寫作,可以這樣的生活,教人羨慕。
鍾玲還把GarySnyder(史耐德)從美國加州帶到香港來,在國際詩人節與我們分享他的詩作。史耐德喜歡乘坐天星渡海輪多於朗誦他的詩。維港兩岸有的是動感,他的詩則是靜態的。史耐德喜歡有動感的生活,到尖沙咀坐渡海輪,可理解的。
是鍾玲,我才有機會多年前在沙田世界花園她的居所見了醉眼看人生的胡金銓,那一個晚上,胡導演多喝了幾杯,說話不怎樣清楚,醉了的人,說話仍能像胡導演說得那麼有深層意義的,可不多見。而那,也是惟一一次與鍾玲見面,與文學活動無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