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特首月前委任新官,稱「特首辦公室主任」梁卓偉為Gabriel,「政務司司長」林瑞麟為Stephen,我個人至今仍覺礙耳。這樣子用一個英文單名,完全代替中文原名,我不知道回歸之後「整個香港」是否仍然習慣?但是「香港特別行政區」在政治上既已屬於「聯合國」註冊國「中華人民共和國」,雖說是「根據鄧小平、摸着石頭過河」香港五十年不變,香港亦常見Peter,Paul,Mary滿天飛,可是,就算私下傾偈,會議循例,Stephen來,Donald去,可能真是習慣成自然,一旦鏡頭面對全世界,試問香港有幾多人會知道,Gabriel即是梁卓偉?Stephen即是林瑞麟?阿爺會知道嗎?胡錦濤會知道嗎?溫家寶會知道嗎?這是港英的遺愛、抑或餘孽?
即使是「蘋果電腦」創業之時,SteveJobs,SteveWozniak,同在一個房間,有人叫一聲Steve,都不知叫誰?當你說TonyLeung,你是指梁朝偉?抑或梁家輝?
中國姓,陳李張黃何,泰半千萬人用;英文名,JaneJackJohnJim
Jo(Joe),亦泰半千萬人用。怎能不混亂?尤其官式公開場合,聲聲阿Gabriel,阿Stephen,阿Donald,總是有點怪。
港英時代,我的小學英文老師人人派個英文名,「你叫Ada啦!」易過叫「LokeHing-Chun陸慶珍」。我明白。亦無得揀。在「法國文化協會」,我大部份時間亦叫AdaLoke。後來我身邊Ada都有好幾個,我不喜歡「AdaWho,Ada誰」這種失落,因此現在面對英國「圖靈年」,我選擇叫LokeLay。
我起碼有三位朋友,是沒有英文名字的:盧瑋鑾(小思),楊月波(香港首屆口琴世界冠軍),梁鵬威(《天使的左翼》作者)。我對他們有一份額外的尊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