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咚、咚、咚」的本港民俗文化,將跳出端午節成為本港民間體育運動。港府決定在將軍澳建造全港首個大型龍舟國際賽及培訓中心,供龍舟團體使用,市民平日可參加團體學扒龍舟,青少年、長者、殘疾人士也可參與,且有政府資助,收費低廉。 記者:呂焯均
逾百年歷史的大澳傳統龍舟遊涌,今年被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香港龍舟協會主席馬兆榮說,每年臨近端午才聽到咚咚鼓聲,其實龍舟近年已逐漸滲入民間,成為市民的體育活動。
全港估計有約100個龍舟組織,以地區和漁民團體為主,平均每個有一至二百名會員,他們除會派隊參加每年端午的地區比賽,部份會在端午節前接受公司邀請,培訓參加節日比賽的職員,部份也會在平日招收有興趣的市民成為會員,訓練扒龍舟。因此,全港估計已有逾萬市民正參與龍舟運動。
不過,本港缺乏正式龍舟訓練場地,地區團體多在鄰近的海灘、避風塘做訓練。香港龍舟協會位於沙田城門河畔的石門培訓中心是唯一正式訓練場地,且離民居不遠,訓練聲音易招居民投訴。
馬兆榮指協會有意與政府合作,推動龍舟成為廣泛的民間體育運動,亦希望培育國際水平的龍舟選手參與國際賽。協會最近舉辦過龍舟馬拉松,明年一月會在城門河舉辦龍舟扯大纜比賽。現時在石門培訓中心有開辦培訓班,分高、中、低班三種,每班訓練4至6次,費用數百元。
康文署正計劃開設兩個正式的龍舟培訓中心,首個在將軍澳將建造的水上活動中心,當中包括一個龍舟培訓中心,該署日前邀請了龍舟協會到將軍澳視察。
另一個設啟德跑道旁
培訓中心鄰近港鐵康城站海邊,設各種配套設施,龍舟練習或比賽航道在對出的將軍澳灣。第二個則在啟德舊機場跑道旁與九龍灣之間的水道。
康文署在將軍澳會建附設龍舟設施的水上活動中心,佔地約1.35公頃,服務主樓內設更衣室、急救室和瞭望站等,又有供存放救生艇、訓練艇及水上活動器材的倉庫;供水上活動器材使用者在岸上活動的平台、課室和戶外淋浴設備;供船艇進入水道的下水道,以及看台及單車停泊處等。龍舟設施會供地區團體和相關體育總會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