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的影評說好看的戲,沒有信心;華文影評說沉悶的戲反而會好。
譬如「凶屋藏私」,○○七主角丹尼克拉格,演一位作家,與妻女搬進一所新房子,發現那裏發生過滅門凶案。案子查着查着,發現虛實相叠,陰陽相隔──不錯,從「鬼眼」到「不赦島」,這樣的故事講過了,但這齣戲很感人──夫妻的情愛,最後人天永隔,由丹尼克拉格和他的妻子假戲實演,甚為感人。
恐怖懸疑戲,多半有主題,不會為嚇人而驚慄,而是會讓觀眾在震駭之後,走出戲院,得到了一些什麼。
「凶屋藏私」令觀眾得到了許多:重尋情愛珍惜人生。西方的電影多受阿里士多德的戲劇論影響:看悲劇,是人的情感的一次洗滌。兩千多年前就有這樣的見地,到今天,外國的戲,尤其鬼片,拍得比這邊都好。
但看華文的影評,不幸他們都注重戲「恐不恐怖」、「沉悶不沉悶」、「有沒有冷場」──但是人家所謂冷場的地方,就是所謂的Reflectivemoment,是讓你反芻而有點思考的,是讓你有一刻悲傷的,英文的所謂Thoughtfulness,就是這個意思。
但華文的影評,看來看去,只評論技巧、氣氛,以及悶或不悶。對於不用腦、不用心、沒有耐性,萬事只求「快節奏」的香港觀眾,「驅魔人」悶死了,「沙漠梟雄」節奏太慢了,而「亂世佳人」,女主角夠「索」,但沒有床上戲,這等作品,都屬一粒星的劣作。
這是洋務運動那一等的腦筋吧?師夷之技,他們看電影,只識「技」,而不知有意,更不悉有心。
在香港,掏腰包看電影,要有自己的判斷,勿信影評,看,多可憐,要「獨立思考」的,豈止面對什麼唐唐和CY的選擇(如果你他媽的真有得選)之簡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