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區議會選舉,傳媒及評論員總會煞有介事分析泛民總體得票如何、議席多少、政治明星形勢告急等等。英國人在廿多年前推出地方行政改革,引入代議政制,但廿多年後地方行政不斷倒退,區議員淪為政黨樁腳,政黨又無法執政,推動變革,形成了一套空轉政治制度,如白老鼠在籠內玩滾輪,不停在跑,但邊度都去唔到。
區議員淪政黨樁腳
80年代地方選舉伊始,民主派吳明欽提出位置之戰,集合力量搶攻區議會,建立據點及累積資源,推動民主改革。當時的而且確造出聲勢,李永達、吳明欽、馮檢基、李植悅等人由區議員變成政治明星。當時區議會戰略價值,除了霸位外,亦有實質社區建設作用。民主派介入社區方式,與傳統左派或街坊派最大分別是爭取居民權益,似今日內地維權運動,針對拆遷、安置、賠償、新市鎮社區設施不足等問題,成立居民關注組,發起居民運動。
隨住91年立法局直選,地方行政重要性下降。80年代地區政務專員權力十分大,地政也歸專員管轄,當時煲呔任沙田專員,開發新市鎮,權力猶如土豪軍閥,八佰伴和田一夫進駐沙田,要求在城門河畔放煙花,專員可搞掂內部批准。立法會直選後,地區專員被削權,無法領導各政策科及部門在地區的工作單位,而地區議題也被直選立法會議員包攬,在中央層面直接與政策局長商討解決。區議會慢慢淪為政黨插旗、長期收買居民的椿腳,這不能怪左派大搞社區福利主義,民主派又何嘗不是走這條路,只是左派資源更雄厚而已!近年真正擺資源擺心機,連結專業人士、社工、傳媒搞社區建設的區議員,叫做黃英琦,曾任灣仔區議會主席,前自由黨成員,今無黨派人士。而近年80後投身社運,對社區發展、保育帶來衝擊力可能更大。
香港中產多是支持民主派,但地方行政改革停滯不前,老董殺市政局時曾承諾權力下放並無實現,議員只是椿腳,雖然今屆多了一個角色,奪取新增立法會席位,但同建設社區又有何干?人民力量狙擊是否成功?公民黨是否大敗?對未來白老鼠鐵籠一樣的政局發展,又可以有甚麼影響呢?
添馬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