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香港何時出現互聯網?答案是20年前。隨智能手機及家用上網普遍,本港互聯網用量數據每年增長30至40%,電訊商已計劃長遠取消無限數據任用的服務計劃以減負荷。區內最大型互聯網樞紐、位於中文大學校園的香港互聯網交換中心(HKIX)也為應付需求,覓地建新中心。
「光纖之父」高錕91年任中大校長時,率先租用衞星電纜連接美國太空總署,令香港接通互聯網。95年中大成立HKIX,令本地不同網絡供應商毋須繞道外地,港人因此可享用更快捷和便宜的上網服務。
納沙襲港數據量破紀錄
HKIX現有160個網絡成員,本港所有網絡供應商均是其「客仔」。中大資訊科技服務處基建部副處長鄭志豪稱,本港每年上網數據用量增長30%至40%。去年10月,每秒流量約120GB,今年10月已達160GB。鄭志豪稱,9月29日颱風「納沙」襲港時,因不少人留在家中,數據流量更破紀錄達每秒172GB。
HKIX掌管本港的互聯網命脈,不容有失,中大副校長程伯中稱,為減風險「分散投資」,現除中環中信大廈的HKIX2,正考慮建立HKIX3甚至HKIX4,不排除選址東九龍。不過,HKIX以非牟利形式營運,資源來自中大,程期望更多政府和業界的資源助提升設施和服務。
市民若有興趣認識香港互聯網的發展,11月5至13日可到科學園參加「創新科技嘉年華2011」,當中設電腦遊戲介紹嶄新科研項目,費用全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