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來的 - 李碧華

借來的 - 李碧華

這一陣大家掀翻報刊雜誌,政治、經濟、娛樂、美食、校園、時裝、名人、懷舊、時尚……甚至與金股滙樓市場有關的大小標題、大小專欄,很多都以「那些年……」作為開始。
很快,廣告和橫額也有一份,靈堂上更加叫人動容──因為「那些年」過去了,再也回不來了。人人都有已逝的青春,壓抑的激情,懊悔的遺憾,以及永遠的懷念。沒有誰是「零」,只有沈默,沒有空白。所以台灣《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票房爆紅征服了觀眾,人人參與集體課外活動,嘴邊筆下出現人家的用語,不算拾人牙慧也不是追蹤模仿,信手拈來吧。
這種泛濫,為過來人或觀影者帶來會心微笑,而且多年以來久違此現象,沒有個性的香港被短暫同化了。作為小說和電影的始創者,第一個使用的人,也沒計算過如此熱鬧,儍氣幽默和哀傷,有那麼多人共鳴,他一定不介意各界借用,且來訪一回又一回,大受歡迎。這就是真正的「紅」。
「那些年」過去了。台灣的朋友道,不要緊,我們有阿信、歐陽盆栽、賽德克.巴萊……「香港」有什麼本土電影和共同語言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