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兩次樓蟹 - 盧峯

做兩次樓蟹 - 盧峯

「負資產」這個名詞居然鹹魚翻生,再次成為新聞焦點着實有點意外,畢竟前幾天財爺才剛說樓市比九七年樓價還要高幾個巴仙,怎麼忽然間負資產問題又殺到呢?仔細看原來是先前的個案數目太少,稍為增加一點便得出爆升三十幾倍的聳人聽聞結果。
樓價還在高位徘徊,「負資產」一時三刻還不是太大問題,不至於傷筋折骨。不過,負資產可是比「冇殼蝸牛」更大的社會經濟危機,千萬不能小覷。這裏先說一段十幾年前的往事。
九八年初亞洲金融風暴後樓價開始轉勢,那時剛進蘋果寫社論,膽粗粗拿九十年代初英國經濟衰退的經驗套用在香港,寫出「樓市變成『負資產』的日子不遠了」的蘋論,擺出一副有見地的模樣。次天文章見報後立時被很多phonein節目主持人批評,指我譁眾取寵,危言聳聽;勸市民不要太擔心。此外還有不少讀者打電話或傳真到報館,責罵我唯恐天下不亂。當中有一位聲線斯文的女士沒有罵,只是有點焦慮的問「銀行係咪真係會收番間屋同追差價」,又問「到時業主有咩可以做」。
那時真的不知道香港銀行及發展商究竟會怎樣做,只能跟她說說英國那些repossession的經驗,末了又說香港情況大概不會那麼壞吧!
往後的事實說明我還是太低估問題的嚴重性,不知道樓價可以低處未算低,跌完可以再跌。更難以想像那些「肥到着唔到襪」的地產商真的會向業主追收差價,要他們在失去所有積蓄、物業之餘,還欠下一屁股的債,幾十年也還不清。到沙士那一跌時,幾乎所有從九十年代買樓的業主都成為負資產業主,真可說是遍地樓蟹,怨聲、嘆息聲滿全城。
十幾年前那位女士不知有沒有逃過負資產一劫,只希望她沒有在沙士時低價沽出再在今年高價接貨。做兩次樓蟹可真是人間慘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