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家難歸 - 陶傑

有家難歸 - 陶傑

澳航一罷工,急壞了一班香港留學生,生怕買不到機票回家。
香港人喜歡送兒女放洋留學,但是一到假期,又生怕他們留在異國他鄉,成了斷線風箏,趕緊收線拉回來。
過去毛澤東的時代,一聲令下,城市青年先要支援邊疆,然後上山下鄉,接受貧下中農再教育,從大城市逐家逐戶,抽壯丁拉幼女,通通發配落後老區,難得中國的父母革命覺悟都很高,都依計配合,以大局為重,犧牲個別兒女一生幸福事小,結果浩浩蕩蕩,成千上萬「知識青年」,只十八歲,孤身隻影遠離家園,都像「探春遠嫁」:「告爹娘,休把兒牽念。」
如此偏激的社會環境,明明違背一家團圓,共聚天倫的天性,居然沒有受到質疑與反抗,證明中國人的家庭,本性喜歡製造別離,好好的家庭,一定要把一兩個老遠打發在外,才叫心安。
雖然沒有毛澤東,但香港的父母又覺得一定要送兒女出洋,無論多麼親中愛國,他們都知道「浸過鹹水」,將來就能找到好工作,才有競爭力。但為甚麼會這樣,沒有仔細想過。
留洋到底好在哪裏?一百多年前,第一個出使西洋的郭嵩燾,其實是萬不得已接任,他不想離開「天朝大國」的,去英國當公使,委屈死了,當時他的同袍都把出洋視為奇恥大辱,只有中國才是堯天舜日的好世界,諷刺郭嵩燾「未能事人,焉能事鬼,何必去父母之邦?」父母在,不遠遊,中國人都講重土安遷,一家人四世同堂,為甚麼後來都反過來,像中國網絡的流行語所稱的「少壯不努力,老死在內地」?
把孔子像放出來,沒有用的。孔子反對出洋讀書,反對你父母在生你就雲遊四海。澳航罷工,回不了家?不回好了。以前賣豬仔,一賣三二十年呢,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這才是真正的中國。所以今日推行什麼國民教育,飛機一癱瘓,通通都露了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