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說過常想試着用特別的一個方法談談自己成長居住的地方,他也一直在摸索。許久以前,我在北角返工的年代已經讀過他寫這一區童年的印象與長大後再回來的種種感受,真的是在充滿感情的筆觸下能嗅到聽到感受到這個當年人稱小上海,今日福建廈門人士居多的區域。
最近又讀到他「走進中環,走出中環」,也斯筆下的城市風貌比人物更是鮮明,我們常會忽略眼見的或耳熟能詳的人物或事物,逐漸的對一切無所思無所感起來。上環、中環、灣仔、銅鑼灣、天后、北角,地鐵沿線的每一個區域都有其獨特的味道,每一條街道、巷弄、每一門、每一戶、每一個窗口都住着不同的人,其中有些特殊的人,在他們離開這個世界之後,我們依然記得他們的名字,也記得在這個城市中傳說的故事,這一切令他們曾居留的地區變得詩意,浪漫得令人多愁善感起來,而某一條街,每一個餐館,某一家店舖,有它的特色性格能叫人難以忘懷,甚至變成心目中的地標。像前幾天張利民跟我講起她投資的第一層樓是繼園台,我立刻想起當年戴望舒不是曾住在這裏嗎?不是也就是在這裏與那朵幽蘭告別嗎?走出雨巷的戴如果在世也該一百多歲了。
再普通的地區與街道,也會因為某人曾住過而變得充滿迴響,山頂山上、半山、人口密集的鬧區,或偏遠的屯門、上水、沙田,山隈水涯,因為有那些人,你記得的人曾居住過,那地方再遙遠就變得近了,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