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特首提及計劃每年提供40000個居住單位後,當中包括20000私人住宅,市場人士就議論紛紛,雖落實時會令未來之供應量較現在增加,但一般認為對樓價不會構成壓力,懷疑的屬少數。
地積比率近年趨降
筆者覺得至今主導樓價的是資金流量,即樓價多少含有被錢「谷」出來的成份,基礎因素如實質家庭收入、人口增長、供應等皆takeabackseat,若近年沒有全球政府齊印鈔票,樓價難升至現今水平。
不過,既然講開供應,就從私人房地產開發市場着眼,數據來自政府統計署,由1981年至2009年:
(甲)以每年有多少房地產開發項目正在進行興建計算,基本上越來越少,如1981年有1068個項目,2009年只有192,減少八成。然而,若以建築面積和土地面積計算,於同期內只少了三分之二,粗略解釋就是平均項目規模(以建築面積多少看)有所增加,填補少了項目數量的部份影響。
上述項目數量是以「進行」式計算,例如某項目前後興建需時三年,它便會被包括在三數年的數據內,且亦不只是住宅,也有寫字樓、商場等,但並不涉及政府或公共機構項目。
至於為何整體會向下滑?相信與香港人口之變化和土地政策有關。此外,項目數目趨少但規模於九七年後趨大之現象,或許反映行業競爭生態,就是少了中小型開發商建造規模較細之項目。
(乙)項目平均地積比率前升後跌,平均約4倍,如由1981年至1998年上升,即3.5倍左右至5.3倍,之後逐漸下調,由5.3倍降至2009年3.7倍。
猜度前段的遞增或與當時舊市區重建有關,例如不少港島半山二手樓盤就是在當年重建,而這些地段之(舊有)地積比率是較高。當這些重建得七七八八時,就要靠較偏遠些的地段來開發,而這等新地段(不少在新界)之地積比率通常較低,尤以近年對環保等之訴求。
(丙)建造成本趨升,但利息支出佔成本比例趨跌,如建築費用升不出奇,但注意近年之急升。照計成本上揚理應利息支出亦如是,但近年趨降,只是因利率低,所以利息支出佔成本的百分比不升反跌。
至於建造成本近年大升,除工料價格上漲外,或與採用較高級設備和材料有關,而為何要這樣做,相信是要滿足買/用家之喜好,尤以高級物業項目。
買家願意或可出高價購買,部份亦與平錢有關,這除令買家可出高些價錢外,亦使開發商因慳了點利息支出,可花錢提供更高級用料吸引買家:「moneymakestheworldgoround……andround」。
更正:上周本文提及被「釘了契」的,正確應為被「落了釘」的。
鍾維傑
「地產得」獨立房地產分析網站
http://www.Real-Estate-Tech.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