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大春:11、11又11 - 張大春

張大春:11、11又11 - 張大春

這一年的日曆上有難得的連續11符咒。我那兒子很懊惱他比11歲長了兩年,但是他堅決執行一個儀式:他要在2011年11月、11日上午11時、11分、11秒的時候低頭看錶──確然不要錯過百年一遇的一剎那。
我聽說中國大陸的年輕人對於11這個數字還有一份獨特的敏感,以之而發起了「光棍節」。一般說法是南京大學「名草無主」寢室的四個學生在1993年討論出來的。隨著一年一年的畢業生進入社會,以及社交和網路的宣傳,11月11日時下已經成為帶有一點憑弔青春意味的日子,說是慶祝,不免人人為成長或總會到來的老去而感傷──這是在每個年齡都會發生的(連我女兒都會言之鑿鑿地表示:她的哥哥已經太老了)。

由11延伸出來,便有了1月1日的「小光棍節」,1月11日和11月1日的「中光棍節」,而11月11日仍居正統,穩坐大光棍節的地位,而今有2011年的戶持,這一天大約會令光棍男女們格外起勁。
至於上一個11年11月、11日大約很少有今日世上之人會想起,一如下一個11年11月、11日可能也不多今日世上之人能親歷。就我這不解風情之人看來,是頗令人感慨的。因為就在1911年11月、11日,全中國正瀰漫在一片亢奮、驚恐和焦慮不安之中。武昌起義的烽火還在蔓延,而南京卻發出了屠城的通訊電文。
早在11月8日,新軍第九鎮的統制徐紹楨從秣陵關起兵,預備在武昌首義滿月之前拿下南京,不料卻被江南提督張勳一舉擊潰,退守鎮江。在這裡,新軍和來自上海的陳其美部隊結合,試圖以蘇浙聯軍的名義反攻。不料卻在首義滿月之日,發現南京城內紅光騰空,黑煙四起,革命軍由於欠缺彈藥而僅能做出即將展開攻擊的恫嚇,事實上是在等待從各地聞訊前來支援的部隊。而已然陷入極端恐懼與憤怒的滿清守城部隊則在一整夜負隅頑抗之後,忽然於11日清晨打開了城門,前後驅趕了將近七萬名老百姓出城。

驅趕百姓在一瞬間離開自己的家園,這個決定不僅倉促、而且殘忍。從事理上看:將為數是守城部隊三倍以上的人力驅逐到敵人的部隊後方,激發其義憤、鼓舞其仇讎,這不是很愚蠢的事嗎?但是張勳顯然不是這樣想的,趕走了人民,他就能放縱部隊大肆劫掠城中百姓的家當,以為煽動其殘餘戰鬥力的最後誘餌。但是不甘心離鄉背井之人又復如何呢?他們只能面對守城滿清部隊既是報復性的、也是恫嚇性的大屠殺。
在日本軍隊屠殺中國人之前26年,中國人荼毒自己同胞的命令便已下達。其中一個形式是由清軍部隊官「監斬」,強拉十數名百姓為一列,一列又一列地砍去腦袋;這還是略具儀式性的斬首。更大規模的屠殺則是在里巷街坊之間,張勳縱令所屬,得以任意闖入平民家戶,自取所欲,除了錢財,還有無數女人遭到強姦,通訊電文中描述:「她們的孩子被劈死後踩在腳下」。
革命軍正式的攻擊要到十三天以後才得以發動,整個戰役則在12月2日結束。張勳先期逃竄,僅僅是在11月11日被屠戮的百姓就有好幾數千人。
我不知道發起「光棍節」的南京年輕人知不知道這個日子在他們安身立命的城市裡所曾經見證過的慘烈歷史。即使他們不知情,在慶祝或感傷個人生命處境的時候,回頭瞥一眼那些被蹂躪、被浪擲、被踐踏的生命─裡面一定也有值得尊重與呵護的青春罷?那麼,「光棍節」也別具沉重慈悲的象徵意義,那是擁有青春的人不必忘懷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