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香港歌劇之父」盧景文的原始粉絲,忽然看見他退休復出,與「中英劇團」合作孫中山話劇,《鐵獅子胡同的回音》,很興奮,儘管我在帶病延年,儘管「葵青」很遠,儘管我有點抗拒《鐵獅子胡同的回音》這個劇名,但是抖擻精神,遠征葵青,許是苦差,也是樂事。
卻見還有空位,才醒起今年紀念「辛亥革命一百週年」的活動可能已經太多了,誰能有充足時間精力,通統看齊?
但這個劇,必須推介。還有三天,若你也有興趣直視孫中山的弱點,反思革命的得失,推敲獨裁與民主,回頭印證今日,積極引起討論,我確實認為,比粗暴的「掟蕉、搶咪」更有建設性。
原來孫中山有獨裁傾向,既花心,又負心!原來策劃落實多次武裝起義的黃興,最終亦與孫文分手。一絲絲、一縷縷,我們讀史、看網,可能都會略知一二,可是,「中英劇團」此劇,今次最令我欣賞的,除了眾位演員的演技,尤其是(可能過度)精心配合內容的「形式」。
配樂會「太」悅耳麼?我享受。鼓聲提神醒腦、敲擊節奏强烈、管絃古典交響、琴音偶爾或流瀉、或沉重,都是我杯茶。為免引起誤會,必須趕緊聲明:「阿拉伯半島電視台」最近某「海地」特輯,以華麗琴音配地震畫面,我極反感。所以請明白我並不是只喜歡好聽配樂,就沒有底綫的。
前後大幕投射中文字、旋轉舞台加靈活佈景、配適當錄像……都是我偏愛。古天農演孫中山,我認為好過趙文瑄。能看到凌紹安演陳粹芬,是最大驚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