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果飄零靈根自植 - 左丁山

花果飄零靈根自植 - 左丁山

收到十月份之「新亞生活」,今期主要內容係講九月三十日之第六十二周年院慶暨獎學金頒獎典禮,今年之主禮嘉賓係知名校友盧瑋鑾教授(一九六四中文)。盧教授以小思筆名,更廣為人知。典禮上,信廣來院長接受幾位校友校董嘅捐贈,包括校董會主席梁英偉(一九七三工管)捐二百萬元,陳志新校董(一九七一經濟)捐三十萬元,林榮德校董(一九七五市場)捐一百二十萬元,長原彰弘校董捐三十萬元。
小思已經有七十幾歲,大概因為教書多年,聲音十分宏亮,中氣十足,小思嘅主題就係澄清花果飄零之說,此名句出自唐君毅先生一九六一年一篇文章,題為「中華民族之花果飄零」,人人記得,但小思指出,該文之副題係「兼論保守之意義與價值」就完全無人留意到,文章有好多段落講花果飄零到各地之後,人應該怎樣在國土外發揮作用,因該文引起不少議論,引起不少誤解,故此在一九六四年再發表一篇「花果飄零及靈根自植」,內有云:「故無論其飄零何處,亦皆能自植靈根,亦必皆能隨境所適,以有其創造性的理想與意志,創造性的實踐……而使其有朝一日風雲際會時,共負再造中華,使中國之人文世界花繁葉茂於當今之世界之大任者也。」
小思解釋,中國人去到邊,就利用該地特質靈根自植,並非任由花果隨風而飄,不知所蹤,即使遠至非洲沙漠,依舊可以靈根自植,不要輕言放棄,自怨自艾,自生自滅,連花果都枯萎埋。單講花果飄零是悲嘆悲觀的,講埋靈根自植就是「艱險我奮進,困乏我多情」,在困其中保持樂觀,轉化逆境為順境。小思話太多人識講花果飄零,唔講靈根自植,乃知一不知二,易生誤解。
小思本人就係靈根自植之典範,多年來孜孜不倦研究中國文化,香港文學,蔚然成家,自中大退休後,仍然努力幫助後輩發掘香港文學歷史及地區文化史、社會史。九月三十日散會後,左丁山載小思去火炭火車站,講起小思情繫灣仔舊貌,灣仔老街坊口述歷史,佢話曾經有「新亞怪魚」、「程湛記燒臘」、「陳華記玻璃」等灣仔老店,今已無人記得,可惜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