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海嘯後 首見負增長出口九月寒冬

金融海嘯後 首見負增長
出口九月寒冬

【本報訊】歐美主權債務問題,令香港外貿整體出口錄得23個月以來首次下跌,9月整體出口為負增長3%,遠遜於市場預期正增長6.5%,反映香港外貿正面對金融海嘯後另一個寒冬。有業界更預期,這一寒流會持續年半,但亦有廠商指今次的抵禦能力會較強。 記者:周燕芬

對上一次出口負增長是09年10月。受08年金融海嘯打擊,香港整體出口經歷了長達12個月的負增長,直至09年11月才重拾升軌。
政府統計處公佈,9月本港整體出口按年跌3%至2717.99億元;當中轉口跌2.7%至2669.32億元,港產品出口跌18.6%至48.68億元;進口亦回落至單位數2.3%的增幅,至3117.6億元;有形貿易逆差400億元

本港上月出口增長高速不再,不但停滯不前,更呈收縮。

打擊深遠 料跌年半

香港主要出口市場中國內地於9月亦罕有錄得下跌7.3%至1367.04億元;美國續跌8.9%至296.09億元;德國亦跌0.7%至76.06億元;新興市場印度增幅則放緩至5.7%,達79.89億元。
香港付貨人委員會執行總幹事何立基稱,這次跌浪雖不及08年金融海嘯來得急速猛烈,但打擊將更為深遠,「未來年半跌勢會持續,企業慢慢被淘汰!」香港由於有內地經濟扶持,相信外貿跌勢會少於環球貿易,算是「不幸中之大幸」。他分析,今次歐美債務危機並非簡單的經濟周期表現,而是歐美政治體制為討好選民,政府靠發債造就福利社會,政府和市民超前消費模式最終爆煲所致,暫未見到解決方法。

輸往中美皆跌 前景差

港府發言人亦對香港未來數月出口前景不容樂觀,指9月外貿表現主要受內地及美國市場拖累,前者出現回落,後者則連續5個月下滑。他說,在歐元區主權債務危機加劇及先進經濟體復蘇乏力之下,亞洲區內貿易影響近期已更趨明顯。
香港中小型企業商會會長吳宏斌慨嘆,傳統上,下半年生意較上半年暢旺,但今年則「失晒預算,同行都呻緊歐美咁靜。」他預期至明年亦「睇唔到會好」,新興市場彌補不了歐美市場的缺口,內銷市場則不夠內地企業競爭。但由於經歷過金融海嘯,他指廠商表現更為穩健,「要收錢先寄貨,驚冇錢找數,拖慢發展。」
貿發局助理首席經濟師潘永才表示,若近日歐盟峯會能達成解決協議,即可趕及聖誕前一、兩個月付運急單;但歐債問題始終要節約措施解決,歐洲購買意欲將受制約,明年外貿表現「唔會點好」。